在这条引领整个国家科技产业升级的道路上,他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时间如同桌上那杯热茶蒸腾出的袅袅水汽,无声无息地流逝。
“曙光一号”项目启动的喧嚣与激动,在几天后便沉淀为研究所地下机房里日夜不息的键盘敲击声和低声讨论。
一座宏伟的大厦已经有了蓝图,接下来便是成千上万名工匠,用汗水和智慧,一砖一瓦地将其变为现实。
而作为总设计师的白杨,反而从项目初期的风暴中心抽身出来,回归到了一种更为宏观的、多线程的工作状态。
这天下午,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叩响了三声,节奏不急不缓,是助理林慧。
“请进。”白杨的目光没有离开手中的一份关于等离子蚀刻技术的技术报告。
林慧推门而入,脚步轻快地走到办公桌前,将一份刚收到的电传记录放在桌角。
“白所长,香江那边,娄广成先生的电话记录。”她的声音清脆利落,“他希望能尽快回一趟四九城,向您当面汇报近期的工作进展。”
白杨的笔尖在报告一处关键参数上顿了顿,抬起头。
娄广成提出回来,必然是有要紧的事情要汇报。
白杨沉吟片刻,点了点头:“让他回来吧。具体时间你来安排,通知他到了之后直接去燕京饭店等我。”
“好的。”林慧记下指示,又补充道,“另外,周院士那边送来了第一周的工作简报,‘曙光一号’项目已经按照您的方案,分成了十三个子项目组,所有研发人员已经全部到位,初步的工作计划也制定出来了,进度比预想的还要快。”
“告诉周老,欲速则不达,打地基的阶段,稳妥是第一位的。”白杨叮嘱了一句。
“明白,我会转达的。”林慧应下后,便抱着文件,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办公室里再次恢复了安静。
白杨的目光重新落回到眼前的报告上,但思绪已经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娄广成的回归,意味着海外业务的扩张已经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
而“曙光一号”的顺利开局,则代表着国家力量的全面介入。
一内一外,一商一研,两条看似毫不相干的线,正在他的手中,逐渐交织成一张覆盖未来、影响深远的大网。
……
一天后,四九城,燕京饭店。
作为京城最早的几家涉外星级酒店之一,燕京饭店的门前总是车水马龙,出入的不是西装革履的外宾,就是气度不凡的港澳商人。
然而今天,饭店大堂一处靠窗的休息区,气氛却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一个穿着意式手工西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正襟危坐,目光时不时地投向饭店门口,眼神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恭敬与期待。
他正是如今在香江商界声名鹊起的娄广成。
短短几年时间,他已经从一个仓皇南下的轧钢厂股东,蜕变成为了执掌着数亿资金流水的贸易公司老总。
财富的积累和地位的提升,让他身上多了一股久居上位的沉稳气度。
但在此时此地,他却像一个即将面见老师的小学生,坐得笔直,连口中的雪茄都忘了点燃。
在他身后,还站着三名同样精明干练的年轻人,是他的心腹手下,也是当初跟着他一起去香江打拼的元老。
“娄总,您喝口水吧。”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人低声劝道,“咱们都等了快一个钟头了。”
“是啊,娄总,这位白先生到底是什么人物?竟然要您亲自在这里等候。”另一个身材壮硕一些的汉子忍不住小声嘀咕,语气里满是好奇。
他们跟着娄广成在香江呼风唤雨,见过的达官显贵不知凡几,就连港府的高级官员,见到娄总也得客客气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