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一章,他看到了白杨手绘的那张草图的最终进化版——一种被命名为“三维环面(3DTorus)”的全新网络结构,并附有详细的路由算法和理论延迟计算公式。
在“分布式操作系统内核”一章,他看到了“微内核”和“服务化”的设计思想,这比当前主流的宏内核领先了至少一个时代。
在“大规模液冷散热系统”一章,他甚至看到了具体的管道铺设方案、冷却液成分建议和热交换效率模型!
越看,周培明的心跳越快,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身边的几位领导,也都是同样的表情,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像是看到了天方夜谭。
他们终于明白,白杨刚刚说的“正式开始”,并非一时冲动。
当他们还在为解决一个“调度算法”的难题而欢欣鼓舞时,这个年轻人,早已在脑海中,将整座名为“超算”的宏伟大厦,从地基到屋顶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设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份所谓的“先行验证方案”,根本不是为了验证而验证,它从一开始,就是整个庞大计划中,被精确计算好的、用于统一思想、凝聚信心的第一块基石!
“这……这……”周培明翻到了最后一页,那是一份项目进度规划表(GanttChart),将整个工程分成了上百个子项目,明确了每个阶段的目标、所需资源和时间节点,精确到了周。
他抬起头,用一种看怪物的眼神看着白杨,喉结滚动,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震撼,已经不足以形容他此刻的心情。
这是一种被更高维度智慧彻底碾压后的失语和颤栗。
……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观察区里,只剩下众人粗重的呼吸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那位副部长花了足足十分钟,才将这份厚厚的方案粗略地翻完。
他合上文件,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震惊全部吐出来。
他抬起头,看着白杨,眼神中再也没有了丝毫的质疑,只剩下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敬佩。
“白所长……我收回我刚才的话。”他郑重地说道,“您不是急了,而是我们……我们的格局和眼光,跟不上您的脚步。”
他将那份方案在桌上轻轻拍了拍,声音铿锵有力:“这份方案,就是我们最好的准备!最强的底气!周院士,各位同志,你们还有没有疑虑?”
周培明用力地摇了摇头,他将那份方案紧紧抱在怀里,像是捧着无价的珍宝,激动地说道:“没有疑虑!只有信心!这份方案,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我们的行动纲领!”
“有了它,我们计算机研究所,有信心、有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曙光一号’给我造出来!”
“对!我们干了!”
“拼了这条老命也得干出来!”
“……”
几个老专家也纷纷表态,群情激昂。
他们都是搞了一辈子技术的人,最清楚这份方案的价值。
它就像一份标准答案,虽然填充答案的过程依旧艰苦,但至少,他们再也不用在黑暗中摸索了。
“好!”副部长一拍桌子,站起身来:“既然大家思想统一了,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曙光一号’项目,从今天起,正式成立项目组!白杨同志,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周培明同志,担任项目总指挥,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
他顿了顿,脸色变得无比严肃:“在座的各位,都是‘曙光一号’项目的第一批核心成员。”
“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不用我再多说。从现在开始,它就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机密。”
他转向林慧:“小林同志,把保密协议拿过来吧。”
林慧再次从公文包里,取出了另一叠文件。
这一次,是制式统一的、印着红色抬头的保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