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锅茶叶他们几人分了分,平常烧了开水就抓一把扔进去,放凉了喝着也是很适口的。
不过大家都知道叶宁想要的是高品质的茶,时间一天天过着,茶园里的茶树也在夏春花的悉心照料下变得越来越翠绿。
三月一到,随着一场春雨泼下,叶宁去了茶园好几次后,总算是对指尖捻着的茶叶品质感到满意了:“春茶的品质已经达到标准了,明天就开始采茶吧。”
夏春花做事不如周大海那么周到,但也勤快能吃苦,叶宁还是想好好培养她:“春花姐,你现在下山,把我们招人采茶的消息宣传出去,工钱就按照采一斤茶叶两毛钱算。”
这个工钱是叶宁仔细斟酌过后定下的,春茶要求一叶一芽,采摘要求高,效率就上不来,按照她在现代查的资料,一般人干上八个小时,约莫能采到八到十二斤的鲜茶叶。
当然,手脚利落的可能会更多采到两斤,手脚慢的可能会少两斤,总之大家干这个活,每天的工钱总不会低于一块钱,手脚快的,一天挣个两块多也容易。
此时夏春花还不知道这茶叶的难采,只觉得按照叶宁开的这个工钱,想来帮她干活的人恐怕很多:“人数上有要求吗?”
人数自然是有要求的,叶宁摆手道:“人也不能太多,主要是现在就你和我勉强会炒茶,这找的人多了,一两天就把茶叶采下来了,我们这边炒制不过来,过了夜茶叶的香味和品质就要大打折扣了,你看情况找二三十个手脚利落的人吧。”
夏春花闻言点了点头,已经在心里琢磨起了村里合适的人了。
现在的人都是爱抱团的,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夏春花回到村里后一家家问过去,尽量不厚此薄彼,保证每户都会选中一人,很快就敲定了三十名人选。
夏春花这边忙着准备的时候,叶宁这边也没闲着,她先回现代订购了五千个装茶叶的铁圆罐,上面设计了乐阳红茶的品牌名字,为了看起来正规后面也留了乐阳镇的地址和电话。
原本叶宁还担心商家会深究乐阳红茶是个什么品牌,然而人家商家见她连包装罐都需要在网店上定制,就知道这不是什么名茶,根本就没有好奇的想法。
第二一早天还未亮,被夏春花喊来采茶的人就三五成群的往山上走了。
毕竟今天这活可和之前不一样,按量结算工钱,干得多就挣得多,她们开工得越早,挣到的钱就越多。
此时叶宁还没过来,不过这也不影响,因为她昨天就让顾骁把采茶要用到竹篓从村里运回来了。
这些竹篓和之前装腊肉的竹筐一样,是叶宁找村里一位老篾匠定制的,价格便宜做工好,老篾匠靠着这两笔订单赚到了钱后,让家里的小孙孙一个月就吃上三回肉。
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到了茶园后,都不用夏春花招呼,就直接挎起竹篓往茶园冲了。
夏春花不放心的跟在众人后面,手把手地教导着她们采茶的注意事项:“手指上要带着点力,往上提的同时把茶叶采下,用力不能太大,不能伤了茶树的枝条。”
经过夏春花的示范后,三十号人当即就上手实操了起来。
有人上手后还拿不准自己的动作,遂小声呼唤了起来:“春花,你看我这样对不?”
夏春花走近一看,出声提醒道:“对,手腕不用提这么高,放松一点才不累手,必须得保证一芽一叶。”
也有人好奇道:“我看这下面的叶子也很嫩啊,为啥叶小姐只要一芽一叶,这一芽两叶不是更压秤吗?”
夏春花解释道:“这哪能一样,叶小姐说一芽一叶的才是品质最好的,一芽两叶就不是这个价了。”
开口问话的婶子忍不住咂舌道:“要不说城里人讲究呢,喝个茶还有这么多门道,我们山里那些野茶,别说这么嫩的叶子了,就是老叶子,大家也不会嫌弃啊,摘回去炒了只有茶沫子也是一样的喝。”
第244章趁着茶园里的露……
趁着茶园里的露水还没干,大家都抓紧干了起来。
此时在村里的大姑娘和小媳妇眼里,这茶树枝头上立着的不是茶叶,而是实打实的钱。
采茶不算什么技术活,有那村里出了名的快手,在夏春花指导其他人采摘方法的时候,手指在芽尖上一捻一提,带着露水的“一芽一叶”就落进篓里,不过两刻钟,篓子底部就被茶叶给铺实了。
夏春花等这边大家都上手了,自己也挎着篮子摘了一会儿。
今天叶宁给夏春花安排的任务是炒茶,她自己则是守在磅秤旁边收茶结工钱。
为了方便大家,昨天他就让顾骁去储蓄所换了厚厚一沓零钱。
红茶的鲜茶叶摘下来后,得先处理过一遍后摊开发酵四到五个小时,在这之前茶叶是没法直接炒制的,左右眼下也没事干,夏春花就先跟着大家采了一个小时的茶叶,估摸着够数了,她才招呼着大家先去交一次茶叶。
叶宁看到夏春花身上挎着的竹篓,一脸不赞同地拧紧了眉:“春花姐,这采茶可累手腕了,你这两天要炒的茶叶本来就多,就别往茶园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