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 第168章 她在求死(第2页)

第168章 她在求死(第2页)

罗马学者团连夜召开辩论会,议题为:“民可自治乎?”南中学子以五色账本为例,展示辽东村庄如何通过公开记账杜绝贪腐;以同心桥建设流程图,说明分工协作如何胜于强征劳役;更现场演示“议事十步法”:从提案、质询、修正到表决,全程透明有序。

一位白发哲人抚须长叹:“你们用制度代替了鞭子。”

陆知秋答:“我们只是让每个人都能说话。话多了,自然就少了打打杀杀。”

消息传至罗马城,皇帝哈德良闻之大感兴趣,召见使者。会谈持续三日,最终达成协议:互派学使,共享典籍,设立“东西文明共研院”。南中带回希腊几何原本新抄本、罗马法典残卷及水利机械图;大秦则获得《基层议事规则》《公平秤制造法》《防疫五瘟散配方》等十三种实学著作。

临行前,罗马工匠依南中图纸,仿制一座微型同心桥,横跨皇宫御池,题名“LiberumPons”(自由之桥)。桥头石碑刻拉丁文八字,经南中使者亲自审定:

**“Verbumquodauditur,vincitgladium。”**

(听见话语的地方,刀剑终将退场。)

与此同时,南中守心堂内,阿?正伏案批阅各地简报。玉喃捧来一叠新到信函:“敦煌来报,共耕书院新增三百学员,波斯僧侣已开始翻译《墨经》;江陵千桥计划完成七十七座,最后一桥定名为‘问字桥’,因建桥时村民坚持要在桥栏刻满‘为什么’三字;裴景徽巡讲至幽州,万人空巷,有老兵跪地哭诉:‘活了六十岁,头一回觉得自己像个人。’”

阿?逐页看完,轻轻放下竹简,抬头望向檐外。春阳正好,竹林摇曳,沙盘中的金属巨树静静发光,节点遍布天下,红光不再代表危机,而是新生的议事亭与共耕点。

“十七年了。”他低声道,“当初那一块陶片上的‘平’字,如今已长成一片森林。”

岩桑拄着晶石斧走进来,声音如磨石相击:“根脉图有异动。”

阿?皱眉起身。只见沙盘东南一角,原本平静的闽越之地,突然浮现密集红点,且迅速扩散。玉喃展开最新信鸢,脸色骤变:“闽越土司联合山越部族,焚毁三所识字堂,驱逐讲师,宣称‘汉俗乱祖制’,并扣押南中运去的疫苗与铁犁,声称要‘闭山自立’。”

孟云闻讯赶来,怒不可遏:“这些药是救他们孩子的!去年寒疫,若非南中送药,死了三千多人!”

“他们怕的不是药,是觉醒。”阿?平静道,“一旦百姓学会查账、议事、质疑权威,部落长老的世袭权力就会动摇。这火,烧到了最后一片暗地。”

众人沉默。沈青娥沉吟片刻:“若强行派兵,只会让他们更加仇外。当年南中也是这么过来的。”

阿?点头:“所以不能用兵,要用‘理’去攻心。”他提笔写下三道指令:

其一,命柳七娘暂停西域事务,秘密潜入闽越边境,联络当地受压迫的渔女与矿工之妻,组建“姐妹共议组”,传授记账与议事法;

其二,令李昭立即设计“可拆卸移动学堂”??以牛车为基,篷布写字,轮轴藏书,名为“行知车”,日夜兼程送往闽越周边村落;

其三,启动“萤火回响计划”:收集过去十五年百姓写给守心堂的信件,选出百封最具力量者,刻于竹简,由曾受益的盲童、农妇、老兵组成巡讲团,亲赴闽越边界朗读。

“我们要让他们亲眼看到,”阿?说,“那些和他们一样出身的人,是如何靠一个字、一句话,把自己从泥里拔出来的。”

命令下达,百事并发。

三个月后,闽越山区深处,一场暴雨刚歇。一座被焚毁的识字堂废墟前,十几个妇女围着一辆“行知车”,车内油灯昏黄,照着墙上挂着的简易黑板。柳七娘披蓑戴笠,正在教她们写第一个字??“我”。

“以前没人教我们写字,”她声音温柔,“他们说女人只配生娃做饭。可我想问:谁定的规矩?凭什么?”

一名年轻女子颤抖着手,在泥板上划出歪斜的一横:“我……我叫阿禾。”

“很好。”柳七娘微笑,“从今天起,你不只是谁的女儿、谁的妻子、谁的妈。你是阿禾,你有名字,就有权利。”

深夜,她们将百封“萤火信”埋入识字堂地基,覆土立碑。碑文仅有一句:

>“这里埋着一百个‘我’,

>明天,它们会长出一万朵花。”

与此同时,北地望云堡,风雪再临。

南中两名学子终于抵达,一人精算术,一人通医理,皆带仪器:浑天仪模型、水准器、温度计。霍九章率众迎于十里之外。当夜,堡中燃起篝火,四十名孩童席地而坐,听学子讲解北斗如何指引方向,冬至如何测定,为何“天圆地方”是错的。

“星星不会听皇帝的话,”那算学子说,“它只按自己的规律走。所以,人也不该听一个人的话,而该听道理。”

一旬之后,古观星台遗址动工修复。百姓自带干粮,轮班搬运石料。某夜,老铁匠在熔炉旁打造出第一块青铜铭牌,上刻:

>“此台非祭天,

>乃教人抬头看天,

>并低头问地。”

消息传开,邻近十六村纷纷派人前来学习。更有契丹小部族遣使求教,愿以皮毛换取“识星之书”。霍九章慨然应允,并附赠《民议亭指南》一册:“识星之外,更要识人。理通,则族无分汉胡。”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