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 第168章 她在求死(第1页)

第168章 她在求死(第1页)

“乐安!你去哪里?!”何太后在她身后惊慌地喊道。

刘疏君没有回头,她的背影在逆光中显得挺拔而决绝。

“母后,若还想保全陛下,保全您自己……”

“就待在宫里,不要出来。”

刘疏君。。。

霍九章搁下笔,窗外雪已停,月光洒在院中积雪上,映得屋内如昼。他缓缓合上账本,用一方旧布仔细包好,置于案头最显眼处。那布角绣着半片竹叶,是早年南中寄来的教师节礼,十七年未换。他起身踱至墙边,取下悬挂多年的铁皮灯笼??那是第一批民议亭竣工时,辽东百姓凑钱打的,锈迹斑斑,却依旧挺括。

“规矩比力气大……”他低声重复一遍,嘴角微扬,转身吹熄油灯。

翌日清晨,信使带着回信与新修订的《指南》副本启程南下。霍九章立于堡门目送马蹄踏破晨霜,忽见天际一线灰影掠过,似鸢非鸢,形若游鱼,尾部闪着幽蓝火光。他眯眼凝望,那物竟盘旋而下,稳稳落于石阶前。近看才知是一具机关木鸟,羽翼由薄铜片拼接,腹中藏筒。取出铜管,展开素笺,字迹清峻熟悉:

>“九章兄:

>辽东账本已阅,五色分明,议事合规,甚慰。

>近得大秦星图三十六幅,中有‘北极不动之星’详录,或可校正我北方夜航之误。

>欲设‘边地天文共研所’,首站拟选望云堡。

>若允,今冬将遣两名南中学子携仪器北上,一为测纬,二为授童蒙识星辨向之法。

>此事非独利军防,更可破‘天命在君’之妄言。

>子曰:‘知天命者,不立于危墙之下。’今人当自立天命。

>??阿?”

霍九章读罢,久久不语。良久,唤来副手:“传令各村,自即日起,腾出议事亭旁屋舍,修火炕、备干草,迎接南来师生。另,把西厢那间藏书屋清理出来,挂上‘守心分阁’匾。”又提笔疾书:

>“阿?老弟:

>望云堡愿为星火第一站。

>堡中现有识字孩童四十二人,成人旁听者六十八,皆愿习天文以明方向。

>雪线以下十五里有古观星台遗址,据传为汉使张骞副史所立,虽坍圮,基址尚存。

>若可修复,便作研习之所。

>至于危墙之说,我倒以为??

>如今百姓心中已有墙,但不再是压顶的皇权,而是自己砌起的理。

>理若坚固,何惧墙倾?

>候尔使者,如候春雷。”

信成,交予木鸟体内,机关轻响,铜翼展开,借风力腾空而去,穿云破雾,直指南方。

与此同时,南海之上,风暴初歇。

远洋船“启明号”已在海上漂泊四十七日。甲板湿滑,缆绳尽损,桅杆倾斜,幸赖龙骨坚固,方免沉没。舱中学子围坐一处,面色苍白却眼神坚定。领队青年名唤陆知秋,原是南中贫户之子,七岁入识字班,十四岁考入守心书院,今为“万卷归流”首批西行使者。他打开防水箱,检视典籍是否浸水,指尖触到一本烫金封面??《议事规则?实践篇》,封底刻着一行小字:“赠予未知之地的陌生人”。

“我们带去的不是答案,”他对同伴们说,“是我们走过的路。”

夜幕降临,众人修复信鸢,点燃灯火。忽然?望哨惊呼:“右舷有光!”众人奔至船侧,只见海面浮起点点微芒,如萤火漂流,细看竟是数十只陶制小灯,每盏中心嵌着蜡烛,外壁刻着波斯文与粟特文。一艘残破渔船缓缓靠近,船上老渔夫颤声用生硬汉语道:“你们……是南中来的船?”

陆知秋点头。老人老泪纵横,从怀中掏出一块布巾,层层揭开,露出一枚铜牌??正是十年前南中援助西域渔民时发放的“共耕凭证”,凭此可在丝路市集兑换渔网与粮种。

“我一直留着,”老人哽咽,“他们说你们是骗子,骗走我们的劳力,可你们给了我们秤、给了我们账本、教我们算潮汐……我的儿子现在在龟兹教孩子认星象!”

随行译员激动翻译,众学子无不动容。陆知秋当即下令分粮救济,并留下一名医学生随船照料伤病渔民。临别时,他将一本《防谣辨伪手册》塞进老人手中,又取出一枚南中新铸的“同心章”??以废铁熔铸,正面刻桥,背面刻字??按在泥坯上,拓下一枚印记递去:“若有人再污蔑南中,便亮出此印。告诉他们,这是千万人亲手造出来的信。”

渔船远去,灯火渐隐。陆知秋立于船头,仰望星空,喃喃道:“原来我们早已被等待。”

三个月后,启明号抵达大秦港口亚历山大港。岸上人群骚动,罗马总督亲率卫队迎接。他们震惊于东方船只之精巧、船员纪律之严明,更诧异于这群年轻人不携兵器,只抱书匣。通译往来交涉,始知对方带来的是“治理之术”而非贡品。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