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 第167章 可这不就是逼宫吗(第1页)

第167章 可这不就是逼宫吗(第1页)

长秋宫内,熏香袅袅,却驱不散那股令人窒息的压抑。

刘疏君静立殿中,周身的气息随着太后的话语一寸寸冷了下去。

她早知道何后忌惮自己,却未曾料到,对方竟连这片刻的耐心都不愿维持。

她缓缓。。。

夜风穿谷,吹动守心堂前那片竹林沙沙作响,如同低语的誓约。阿?坐在檐下,手中摩挲着一块残破的陶片,上面刻着歪斜的“平”字??那是南中第一所识字班里,一个老农用颤抖的手写下的第一个字。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石阶上敲出节奏,仿佛回应着远方江流奔涌。

他忽然抬头,望向北方天际。一道极光如绸缎般滑过云层,绿影浮动,宛如大地吐纳的呼吸。岩桑拄着已化为晶石的铁斧站在廊边,声音沙哑:“来了……‘根脉图’动了。”

话音未落,沙盘中央那棵由金属鳞片拼成的巨树骤然亮起,无数节点闪烁不息,尤以西北、辽东两地红光频闪,似有急讯欲出。玉喃疾步上前,展开新送来的信鸢残羽,其上墨迹被雨浸染大半,但仍可辨认:“辽东公孙度闭关锁国,焚书捕师,凡讲《议事规则》者,斩首示众;其子更立‘忠魂碑’,强令百姓日日跪拜,违者充军黑水营。”

另一条消息来自西域:龟兹王遣使求援,言道匈奴左贤王率骑兵突袭丝路共耕市集,毁仓抢粮,且散布谣言称“南中以药换命,实则种疫于水”。柳七娘已率驼队迎敌,但敌众我寡,形势危急。

“他们怕了。”阿?轻声道,目光沉静如渊,“怕的不是我们的兵,是我们的理。当百姓学会问‘为什么’,刀就压不住脖子了。”

孟云紧握拳头:“可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辽东三十六村已建成联耕会,若遭清洗,十年心血尽毁!”

阿?摇头:“出兵易,立信难。我们要救的不只是人,更是人心。”他起身踱步至墙边,取下一张泛黄地图,指尖缓缓划过从南中到辽东的漫长路径,“这条路,得靠他们自己走回来。”

于是,《第四号萤火包》连夜升空。

这一次,它不再只是纸鸢,而是百只木鸟,内置机关,借风力滑翔千里。每只体内藏一封密信,内容各异,却皆围绕一个核心:**如何在黑暗中点亮灯火而不被扑灭**。

给辽东的信写道:

>“若书不可读,则歌之;

>若集不可开,则聚于井台;

>若师不可留,则母教女、兄授弟;

>若碑要跪拜,则人人胸前绣‘问’字。

>记住:火种不在册页,而在眼中。”

给西域的信附有新制“防风议事亭”图纸,可拆解运输,三日即建;另附《谣言反制十二策》,教人用算术揭穿谎言:“若说南中药毒万人,试问:十年来染病者几何?治愈者几何?死亡率降几成?数据自会开口。”

而最远的一只木鸟,飞越雪山荒漠,落入倭国某渔村灶膛。柳生信正煮粥取暖,忽见火中异光,扒开灰烬取出铜管,读罢仰天长笑,泪流满面。

与此同时,江陵堤畔,“同心桥”下流水汤汤。李昭召集百匠,宣布启动“千桥计划”:未来三年,要在长江流域建造九十九座铁索吊桥,全部采用废弃农具熔铸,由村民自行筹资、设计、施工。他亲自编撰《造桥十讲》,从力学原理到分工协作,事无巨细。

“这不是工程,是教育。”他对围观农户说,“你们每一锤,都在敲醒沉睡的尊严。”

果然,消息传开后,北地百姓争相献铁。代郡一老妇将陪嫁铁箱砸碎送来,箱底刻着“嫁时愿安,今愿同兴”八字;凉州有少年徒步百里,背来父亲临终所佩断剑,只求熔入桥锚,“让他也跨过河去”。

工匠们日夜赶工,炉火映红山野。某夜,火星飞溅中,一名盲眼老铁匠凭手感打出桥铭:“此桥无名,因人人皆名。”众人默然良久,齐声应和:“同心!”

就在桥梁初成之际,建康宫再起风云。

裴景徽奉诏巡视民间,途经兖州某县,发现县城墙上赫然贴满《民生实务科》教材摘录,字迹工整,显然是学童抄写。然而县令却怒斥此举为“煽乱”,下令撕毁,并拘押牵头教师。

裴景徽当场制止,质问道:“陛下亲批教材,尔敢违抗?”

县令冷笑:“上头说废禁令,可没说准百姓议论朝政!这些‘议事亭’早晚养出乱党!”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