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 第167章 可这不就是逼宫吗(第2页)

第167章 可这不就是逼宫吗(第2页)

裴景徽沉默片刻,忽然转身对随行书记官道:“记下来:今日所见,非民乱,乃官惧。惧者必暴,暴者必亡。”

回京后,他呈递奏章,建议设立“巡讲师团”,由太学生组成,定期赴各地宣讲新政真义,同时允许平民直诉御史台。皇帝允准,并加封裴景徽为“民生观察使”,赐尚方笔一支,可先斩后奏。

王允之闻讯暴跳如雷,暗中联络旧部,密谋发动“清君侧”兵变。他派人潜入南中,意图刺杀阿?,却被早有防备的沈青娥识破。刺客被捕时,竟是一名曾受助于南中的灾民,因贪图重金而叛。

审讯室内,沈青娥亲自问他:“你女儿如今能读书写字,是谁送的课本?”

那人低头哽咽:“是你们……”

“那你为何要杀给我们发粮的人?”

“我……我以为只要做完这一件,就能带她离开穷村……”

沈青娥久久不语,最终挥手:“放他走。给他路费,送他回家。告诉他女儿:爹犯了错,但娘写的字不能抹掉。”

此事未张扬,却悄然传开。数日后,冀州八县百姓自发组织“护心队”,巡逻村落,守护议事亭与粮仓。他们不持刀枪,只举灯笼,灯上写着:“宁守一纸规,不取万金贿。”

而此时,敦煌方向传来喜讯:柳七娘成功联合西域七国,成立“丝路共议会”,制定《商道共约》,规定货物透明定价、灾时互援、知识共享。那本《亚历山大药典》已被译成汉文,守心堂据此改良出“五瘟散”,有效遏制西北寒疫。

更令人振奋的是,楼兰故城遗址旁,一座全新的“共耕书院”拔地而起。建筑材料竟是沙砾压缩砖,由柳七娘发明,成本低廉,隔热防风。首批入学的不仅有汉人孩童,还有胡商之子、羌族少女、甚至两名波斯僧侣。课堂上,孩子们用三种语言齐诵《共耕约》,声震戈壁。

阿?得知后,提笔写下一段话,命制成匾额送往书院:

>“天地无私,故能容万物生长;

>心若向光,何惧出身何方。

>此地非属一人一国,

>乃是人类共寻出路之所。”

岁月如河,静静流淌。

五年转瞬即逝。又逢春汛,长江两岸早已建成完整防洪体系,堤坝加固,排水渠网密布,预警哨站星罗棋布。往年需万人抢险的局面不再重现,反倒成了孩童实践水利课的实地考场。

李昭带着学生测量水位,忽然有人惊呼:“大人,上游漂来好多箱子!”

打捞上来一看,竟是数十口密封木匣,外覆油布,印着陌生文字。经开箱查验,内藏大量古籍、星图、机械图样,还有一封用拉丁字母书写的信,经通译解读,方知出自大秦(罗马)学者之手。信中言道:听闻东方有“共耕之邦”,以民智立国,特遣商船沿海上丝路送来学术珍藏,愿结文明之盟。

阿?捧着那些泛黄羊皮卷,眼眶微热。他知道,这不仅是书籍的抵达,更是信念的共鸣。

他召集判议局诸人,宣布启动“万卷归流”计划:将所有外来典籍翻译整理,纳入“守心图书馆”;同时选派青年才俊西行,带着《基层议事规则》《五色账制详解》《防谣辨伪手册》等南中成果,作为回礼。

“我们不是要去教别人怎么做,”他说,“而是告诉世界:不同的土地,可以长出同样的希望。”

这一年秋天,第一艘载着南中学子的远洋船驶离港口。船上除行李外,唯有一块石碑,刻着十二州百姓共同选出的八个字:

>**“民思所向,金石为开。”**

船行海上,风暴屡至,但他们始终高悬信鸢,夜夜点燃灯火。某夜,星辰璀璨,领队学子立于船头,翻开随身携带的《答天下书》,轻声念道:

>“你问我,这世道还能好吗?

>我说,你看那田里的秧苗,

>哪一根不是顶着石头缝钻出来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