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之前贾琏还要进宫一趟,汇报一下此次南巡的结果。
“原本计划乘船西进,自汉口乘车回转的计划,因为看到了江南存在的问题,特意提前回京。”
贾琏选择性的实话实说,李元很仔细的听着,这是以前养成的习惯。
【先生说话虽然直白,但是废话很少,必须认真的听,往深处想。】
“天下的士绅都差不多,江南士绅因为地方经济发达,影响力更大。当初为了工商税收难收的缘故,微臣去了一趟苏州,在先帝的支持下,孙相的配合下,狠狠的整治了一番江南的工商税收。如今再次南下,发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今江南的税收,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是不正常的。税收收不上来,朝廷每年的开支却在不断的上涨,时间长了要出大问题的。”
贾琏没有针对江南士绅们对于铁路的野心,而是换了个角度去讲江南的事情。
李元听了心中暗暗的留心,也没有着急问解决的办法,不能事事都等着先生给答案。
“此事等年底户部的总结报告上呈后再说吧,当务之急还是吏部官员增补的事情,内阁呈上来一个名单,先生看看再说。”
李元递过来一份名单,贾琏毫不犹豫的抬手挡住:“陛下,万万不可!”
李元愣了一下才笑道:“先生有话直说。”
贾琏语重心长道:“陛下如何用人,尽量不要受臣子的影响。”
李元了微微一笑道:“朕受教了!”
贾琏以各衙门年底事多,起身告辞,李元送到门口回转后,笑着对胡敏道:“内阁诸公恨不得把名单塞在朕的嘴里,按照他们的名单安排人选。先生却不肯看一眼名单,而是让朕自觉,天壤之别啊!”
胡敏听了笑道:“圣人,贾公乃先帝托孤重臣之中品级最低的。”
李元叹息道:“军改之事,先生不过一封短信,只提了要旨。山东之事,先生未置一词,意在不影响朕对此事的观感。”
胡敏这次没有说话,李元一个人呆了好一会,才让胡敏去内阁传话,年关将至,人事问题暂且搁置,年后再议。
内阁这边推荐的人员名单没有结果就算了,没想到还要先过年,林如海心中暗暗发苦,李清等人的心情也很糟糕。
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在人事问题上对内阁并不信任,或者说信任度不高。
贾琏可没心思去想那么多,他真是很忙的。分管的部门太多了,每个部门都要开会做年终总结。
第一站是工部,这边的事情反而是最少的,今年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修行宫、修河,修路上,运气不错,工程都很顺利,没有出岔子。
私下里官员都觉得今年格外的顺利,大概是与贾琏入住工部有关。以前不好说话的部门,今年都挺好说话的,以前地方上麻烦很多,今年似乎都少了很多。就很神奇!看来贾公确实是有大气运的人啊!
工部的账户上剩下三十万元,左侍郎请示贾琏,年底了要不要意思一下。
所有官员都瞩目过来,就等着贾琏开口。
“登州那边有海货和杀好猪肉送来,派人去火车站蹲着,免得被其他衙门劫了。回头我写个条子,派人去皇家冬菜基地采购蔬菜,作为年货下发。我这里就一个意思,官员不要搞特殊化,上上下下的都要照顾到,以免落人口舌。账面上剩下的经费,留下伍万元备用,其他的作补贴发下去,账目一定要清楚。别搞出年刚过完,有人在审计中栽跟头的丑事。”
“大人,万一这货物在铁路上被人劫走了,如何是好?”左侍郎还是特意的问一句。
贾琏笑道:“货都是我亲自给登州知府写信要的,铁路局是自己人,我不劫别人的货就不错了,谁敢劫我们的?”
众人哄然大笑,右侍郎又问:“登州哪来这么些猪肉?”
贾琏解释道:“登州靠海,关外盛产的豆粕是养猪的好饲料,林知府这些年在登州大搞养猪业,关外的东平王府,为了讨好登州府,豆粕都是半卖半送的。当然了,也就这几年的好事,过了这几年应该没这好事了。”
众人听了笑而不语,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东平王府缺人口,自然是惦记关内人口优先,登州靠着海呢,又不缺船,东平王府的内地人口来源,主要就是登州。
会开了一天,贾琏回到家里时,王熙凤告诉他,送年货的人太多了,家里都堆不下了。
说着顺手递给贾琏一迭礼单,最上面的就是东平王府的礼单,人家也没送金银,送的全是人参熊掌虎骨飞龙之类的土产。
突出一个现代社会的刑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