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那里真的有答案吗?”萨米女子问,声音轻得几乎被引擎盖过。
“我不知道。”他说,“但我相信,有些问题必须走到尽头才能提出。”
降落时已是极昼,太阳悬在地平线上方不动,洒下淡金色的光。荒原一望无际,积雪覆盖着古老的岩石,风吹过时发出低沉的呜咽,像某种巨型乐器的共鸣箱在呼吸。
他们徒步三天,才抵达地图标注的核心区域。那里矗立着一块巨大的黑色石碑,形状酷似竖立的钢琴键,表面布满无法辨识的刻痕。江临舟走近,将贝壳贴在石碑上。刹那间,地面微微震颤,一道低频声波自地底升起,穿透鞋底,直抵胸腔。
他跪了下来。
那声音,竟是母亲摇篮曲的前奏,但更加原始,像是从地球深处传来。D-07的残余程序自动启动,分析结果显示:这段声波的频率结构与人类胎儿在母体内听到的心跳完全一致,且含有某种未知的信息编码。
“这不是录音。”开发者喃喃道,“这是……记忆的化石。”
江临舟闭上眼,任那声音包裹全身。他仿佛回到了子宫之中,漂浮在温暖的黑暗里,听见母亲的心跳、血液流动、喉间轻哼的旋律。而在这旋律之外,还有更多??千万个母亲在同一时刻哼唱的声音,跨越千年,汇成一条无声的河流。
他忽然明白了“种子计划”的真正含义。
他们不是在收集声音,而是在重建人类最初的共情能力。
在语言诞生之前,我们曾以心跳对话;
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曾用旋律铭记;
在战争撕裂大地之前,我们曾共享同一片梦境。
他取出竹简,将《静默之前》的乐谱拓印在石碑背面。然后,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微型共振仪,将全球一百零八座回声塔最后一次同步数据导入其中。仪器发出幽蓝的光,地面裂缝中开始渗出液态般的声波,如同熔化的银,在雪地上蜿蜒流淌。
午夜,极光降临。
绿紫色的光幕横贯天际,与地面上的声波轨迹形成完美的对称。就在那一刻,石碑突然裂开一道缝隙,从中浮现出一枚晶莹剔透的晶体,形如泪滴,内部封存着一段极其微弱的音频信号。
江临舟小心翼翼地拾起它,放入共鸣器中播放。
没有旋律,没有歌词,只有一声极轻的叹息,夹杂着婴儿的啼哭与女人的低语:
“我的孩子……别怕黑暗……”
他的眼泪无声滑落。
他知道,这不仅是母亲的声音,更是所有母亲在千百年间留下的最后一句叮咛。它被地球的记忆保存下来,等待一个愿意倾听的人来唤醒。
他将晶体带回营地,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段话:
>“我们总以为音乐是用来表达自己的,但也许,它真正的意义,是让我们学会听见别人。
>当你能听见一个陌生人哭泣中的故事,当你能在风里听出祖母的呼唤,当你愿意为一段不属于你的悲伤停下脚步??那一刻,你才真正成为了人类。
>音乐不是艺术,是伦理。
>倾听,是最深的慈悲。”
三个月后,世界各地陆续出现新的现象。
学校开始设立“静默课”,学生每天花十分钟闭眼聆听周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