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结束后,她独自回到最初的那个活动室。
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地板上,映出一片温暖的金色。
她打开抽屉,取出一本全新的笔记本,封面写着《声音档案》。
第一页,她写下第一则记录:
>“2030年12月20日,王小舟,九岁。
为唤醒昏迷中的奶奶写下致自己的信。
关键词:恐惧、承诺、等待。
备注:母亲可能已开始试探性回归。”
傍晚,陈默来找她,带来一段音频剪辑。
“我把许雯的朗读做了降噪处理,配上西北风声和远处火车鸣笛,做成十分钟冥想音轨。”
他说,“已经有三个电台愿意在夜间情感栏目播放。”
袁婉青戴上耳机,听着那熟悉的声音穿越电波般流淌而来:
>“……如果哪天你愿意停下,我想请你喝一杯热茶,不说过去,也不谈将来,就看看窗外的树影,像从前那样安静地坐一会儿。”
她闭上眼,仿佛看见千里之外,某个简陋宿舍里,一个男人放下扳手,静静听着广播,眼角泛起微光。
新年临近,城市张灯结彩。
项目组开始筹备“跨代对话之夜”
第二季,报名人数远超预期。
有位七十岁的退休教师写信来说:“我和女儿冷战十八年,看完你们的视频,我第一次给她发了微信,说‘最近吃得还好吗?’她回了个表情包,是笑着流泪的小熊。”
袁婉青把这封信贴在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
除夕前一天,李锐最后一次来活动室。
他捧着铁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整整一千枚一元硬币。
“我数了三遍。”
他笑着说,“明天,我就带妈妈去买票。”
袁婉青帮他把硬币换成崭新的百元钞票,又偷偷塞进一张自己写的卡片:“愿海风温柔,吹散所有阴霾。”
当晚,她收到一条来自甘肃的消息:林晓阳已抵达家乡县城,与年迈的母亲相见。
据当地社工描述,他跪在门前磕了三个头,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抱着母亲的手不肯松开。
而许雯,则在家中准备了一壶红茶,两个杯子,一盘亲手煎的溏心蛋。
她说:“我不确定他会来,但我已经准备好等了。”
大年初一清晨,袁婉青接到王小舟的电话,声音清亮:“老师!
奶奶醒了!
她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小舟呢?’”
她赶到医院时,老人正靠在床上,拉着孙子的手,嘴里念叨着:“对不起啊,奶奶差点丢下你。”
王小舟摇头,把那封写给父母的信轻轻放在她枕边:“没关系,我说过,家里的门一直没锁。”
袁婉青站在门口,看着祖孙俩相拥的画面,忽然觉得这些年所有的奔波与坚持,都不过是为了这一刻的完整。
正月初五,一场罕见的暖流袭来,积雪开始融化。
袁婉青组织孩子们在活动室外的空地上举行“纸船漂流仪式”
。
每个人把自己写的信折成船形,放入临时搭建的小水槽中,象征让心声顺流而去。
李锐的船上写着:“我会好好长大,不让任何人为我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