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5:不吃青菜,给他夹肉
>B-112:发烧了,留了姜汤在窗台
>C-203:总哭,唱了《摇篮曲》才睡着
最后一页写着:“有个穿蓝大褂的男人,常来看一个小男孩。
他不说名字,只摸他头,走时总掉眼泪。”
阿启浑身一震。
“蓝大褂……是我父亲。”
“我知道,”
老人点点头,“后来他们把他关进禁闭区,我还偷偷送过饭。
他不吃,只反复写一句话。”
“什么话?”
老人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纸片,上面是歪斜却坚定的字迹:
>“阿启,你要活得比我勇敢。”
泪水无声滑落。
这是父亲留给他的第二句话。
第一句藏在录音里,这一句埋在尘埃中,时隔四十年,终于抵达。
当天夜里,阿启梦见自己走进一间教室。
黑板上写着:“今天我们学习‘忘记’这个词。”
孩子们齐声朗读:“忘??记??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他举起手:“老师,如果忘了疼,我们还会保护别人吗?”
全班寂静。
老师摘下眼镜,轻声说:“这个问题……我也问过。”
然后转身,在黑板上补上一行小字:“**但有人记得,就不算真正失去。
**”
醒来时,天还未亮。
他打开电脑,启动“回声地图”
的新功能??“血脉共振”
。
用户输入亲属姓名后,系统将自动关联其他上传者中是否存在血缘或地理联系。
测试运行第一小时,便生成三千余条潜在家族线索。
其中一条标注为红色高亮:
>用户【西北牧羊人】上传录音:“爷爷临死前说,他曾在云隐洞看守过一个叫‘萧振邦’的人。”
>关联度提示:该萧振邦,与“神经发育优化工程”
负责人同名,但户籍资料显示此人已于1986年病逝。
>进一步比对发现:葬礼照片中的“死者”
,实为替身。
阿启盯着那张模糊的黑白照,棺材前跪拜的“家属”
中,一人侧脸轮廓分明??正是本该死去的萧振邦。
“他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