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状元郎 > 第三一五章 王守仁的奇幻漂流(第2页)

第三一五章 王守仁的奇幻漂流(第2页)

压力之下,巡抚衙门不得不启动彻查。七日后,真相大白:

火药库纵火者乃盐运使豢养死士,伪装成女子行事;泼漆案主谋为其妻妹心腹家奴;而幕后联络人,竟是陈文昭身边幕客,长期接受秦氏余党指令,意图借“女子干政”议题激化矛盾,诱发朝廷对浙江新政全面清算。

圣旨再降:盐运使革职查办,流放琼州;陈文昭贬为庶民,永不叙用;涉案死士斩首示众。皇帝亲批:“朕观浙省女子讲学,勤勉向善,何妖之有?今后凡阻挠女子求学者,视同抗旨。”

风波落定,女子特科得以延续。苏录并未松懈。他深知,此次胜利虽大,但根深蒂固的偏见仍在。于是,他着手推行三项新策:一是建立“女师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女学士赴京师国子监旁听课程,未来回乡执教;二是创办《女子日报》,由学生轮流执笔,报道各地女性求学故事;三是联合医馆开设“妇孺诊疗班”,教授基础医理,使女子既能自救,亦能救人。

春去秋来,三年试点将满。这日,苏录主持最后一场“特科殿试”。考场设于原贡院东厢,三十名考生闭卷作答,题目为《论治国之道兼及男女平等》。

阅卷之夜,他披衣独坐,逐篇细读。多数文章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尤有一篇令他久久不能释手。此文以《易经》“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开篇,驳斥“女德柔顺”之说,提出“坤道非卑,乃承天而行;女子非附,实共世而立”。文中列举历代才女功绩,从班昭著《汉书》到李清照抗金诗,论证“女子非不能治国,乃不得其位”。结尾写道:“愿我辈不求逾矩,但求同轨;不争权柄,只争公理。使千年黑夜,终见一线晨曦。”

作者署名:林晚照,绍兴佃户之女,年十九。

苏录泪盈于睫。他记得这个名字??正是当年那个提问“为何我们不能同试”的十岁女童。十年光阴,她从教室一角的稚嫩孩童,成长为执笔问天下的青年才俊。

翌日,榜单揭晓。“女学士”增至百人,林晚照位列榜首。授衔仪式上,她身着蓝裙登台,声音清越:“有些人说我们不该站在这里。可我想问:是谁规定了哪里是我们该待的地方?是圣贤?是祖宗?还是那些害怕我们变得太聪明的人?今天,我不代表我自己,我代表所有曾被锁在门外的眼睛和大脑,说一句??我们来了,而且不会再走。”

台下万人齐呼:“我们来了!”

苏录站在阳光下,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他知道,这场战争还远未结束,未来的路上仍会有陷阱、诽谤、暴力与死亡。但他也明白,只要有人愿意写下第一个字,说出第一句话,迈出第一步,那盏将熄的灯,就永远不会真正熄灭。

数月后,京城传来消息:皇帝召集群臣议事,首次允许三位“女学士”列席旁听,作为“民意咨询代表”。虽无表决之权,却是破天荒之举。杨慎托人捎信:“陛下问起林晚照文章,赞曰‘颇有贾谊《治安策》之风’。变革之机,已在庙堂之上萌芽。”

苏录回信仅八字:“薪火相传,静待东风。”

冬雪又至,学堂依旧书声琅琅。一日清晨,一个小女孩跑进教室,兴奋地喊:“先生!外面贴了新告示!”

众人涌出,只见校门前木牌上钉着一份朝廷公文抄件:

“自明年始,江南八府试行‘女子科举附加试’,科目为《女诫》《孝经》《算术》《时务策》,合格者授‘闺秀才’功名,可任地方文书、医官、教习等职。此为试验,五年后评估是否推广。”

寒风中,师生相拥而泣。

苏录仰望苍天,雪花落在眉梢,融成水滴,滑过眼角,宛如泪水。他缓缓摘下帽子,任风吹乱白发。那一刻,他仿佛看见无数个林晚照从四面八方走来,穿过田野、河流、城墙与书斋,走向从未属于她们的殿堂。

夜深人静,他又收到一封信。

依旧是无名无姓,只有一幅简笔画:一座桥,桥上行人皆持灯前行,桥下浊浪滔天,却无法淹没灯火。

他在灯下提笔,续写前次题词:

“灯虽将尽,光未消亡。

只要有人愿添一滴油,它就能再亮一瞬。

而当千灯并举,万火同燃,

便是长夜退散,黎明降临之时。”

窗外,雪停了。

东方微明,鸡鸣破晓,远处学堂再次响起清脆的诵读声:

“天地之道,阴阳并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