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没有全部留,拿一些进城换了钱,买了一块布想回家给孩子做冬衣,布店的小伙计还给了她一点绒毛,说填在衣服夹层里会十分保暖。
这些绒毛看着不像是羊绒,小妇人从未见过,小伙计说是鳐山那边送过来的鸭绒。
又是鳐山,那边尽出好东西。
听说鳐山附近的田户日子过得很好,除了种地,时不时还能去国君的养殖场干活,有时候给工钱,有时候给一些处理下来不要的碎肉或者带肉的骨头什么的,反正都是荤腥,有总比没有强,天天能吃上这样的一顿饭也很好了。
“给娘吃。”
孩子软乎乎的声音将小妇人的思绪拉了回现实,她低头一看,孩子正高高举起小手,想将包子往她嘴边凑,还努力的垫起了脚。
小妇人眼眶一热,险些滚下热泪。
“娘不饿,稚儿吃。”她抚摸着孩子的头,满眼慈爱。
她原有三个孩子,有两个没能活下来,只剩下最小的女儿。
得上天垂怜,能让她们娘俩在这个乱世都能有一间茅草屋,几亩沙地,能填饱肚子。
忽然,街上的行人开始齐刷刷往前面跑去。
小妇人赶忙将孩子抱起来,拉住一个人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那人好心告知:“前面张贴了告示,雍阳书院要开蒙馆。”
蒙馆?小妇人本不想去凑热闹,能读书识字的都是那些大贵族,与她这样的人无关,可不知道为何,脑海里就是有个声音在催促她跟上去看看。
索性东西都买齐全了,时候又尚早,不着急回家,小妇人便抱着孩子跟了上去。
雍阳书院是今年书会之后才创办的,虽不限门第,但入学的还是多为士族,寒门中人甚少,在第一场选拔考试结束之后,想入学的寒门反倒多了。
如今开蒙馆,有事没事的城民自然都跑去看。
“这写的什么啊?有没有识字的给我们念念?”
“我来看看啊,这上头写蒙馆是专为寒门稚童开蒙,六岁至十岁皆可入学,免束脩。”
才念到这里,周围就哗然,叽叽喳喳开始讨论起来。
“什么意思?不要钱就能进去读书?”
“是不是我们田户的孩子也能去?”
“真的假的?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别是骗人的吧,穷苦人家哪里做得了文化。”
“应该是真的吧,上面还有红印章,呃……好像是国君亲笔。”
“嚯——”
国君亲笔,那就不一样了。
告示前面挤满了人,若不是有两队士兵在拦着,都有人要贴上去看了。
小妇人挤不到跟前,但听到了议论。
她双手颤抖着,拼了命的想往前挤,想听得更清楚些,她怕自己听差了,白高兴一场。
很快,领头的士兵就扯开嗓门宣读了一遍告示上的内容。
确实是雍阳书院开蒙馆为寒门的孩子开蒙,不限性别,但只限六岁到十岁。
免束脩的前提是这个孩子的父母或将其养大的人是个守法规矩、无任何不良嗜好的,且招收名额有限,所以不是谁想来就能来,更没有便宜可以占。
这条规定是经过多方商议才决定的,跟赢嫽最开始的初衷略有不同,但她知道这已经是目前为止最可行的方案了。
并且都只能在雍阳先试验,想要推广至全国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有些失望,却也不是不能理解。
“这事要找谁啊?怎么报上名啊?”已经有人在问了。
小妇人伸长了脖子想听得清楚些,孩子在她怀里懵懵懂懂吃着包子。
领头的士兵高声道:“明日辰时到雍阳书院,自有人领你们进去。”
“果真不限门第么?”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