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天赋异禀的少女之无相神宗 > 第533斜月山庄二百四十八(第2页)

第533斜月山庄二百四十八(第2页)

只见城内居民纷纷推开家门,站在窗前、屋顶、街心,用手拍胸、敲锅、击鼓,应和着那稚嫩却坚定的乐音。一个老妇率先走出,颤巍巍举起一张纸:“我儿死于冤狱,我不认罪名!”接着是农夫:“田赋三倍于邻州,我不服!”书生:“文章因言获罪,我不悔!”

声音越聚越多,汇成洪流。

将军登楼怒喝:“闭嘴!否则格杀勿论!”

无人退缩。

人群中走出一名少女,正是曾被禁止发声的女儿。她仰头望着父亲曾服役的兵营,缓缓举起那支修复的竹笛,吹出第一个音符??正是她父亲临终前想听的家乡小调。

那一刻,风停雪止。

三百守军中有近百人扔下武器,跪地痛哭。他们也是某人的儿子、丈夫、父亲,也曾有过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将军僵立城楼,剑柄紧握,青筋暴起,最终仰天长啸,挥剑劈断旌旗,转身走入府邸,再未现身。

哑城之墙,就此崩塌。

消息传回孤岛,纳兰歆正在教一群盲童辨识不同材质的共鸣腔。她听完飞鸟捎来的信,只是轻轻点头,将一片贝壳放入孩童掌心:“听听看,它有没有声音?”

孩子贴耳倾听,忽然惊喜道:“有!像海在呼吸!”

她笑了:“因为它记得浪的形状。”

此时,距九音合鸣已整整七年。

天下大势,如江河奔涌,不可逆转。言论之火早已燎原,纵有零星压制,亦如杯水车薪。各地兴起“鸣心塾”,专授表达之道;市集出现“言铺”,买卖诗稿、意见、忏悔录;甚至连寺庙也开始允许香客写下心愿大声念出,谓之“醒魂仪式”。

唯有孤岛,依旧宁静。

人们以为纳兰歆会老去,隐退,终其一生守望这片起点之地。可就在第七个启声节的前夜,她失踪了。

没有告别,没有留言,只在学堂黑板上留下一行字:

>**你们已学会说话,接下来,要学会倾听。**

阿禾遍寻不着,泪湿衣襟。她知道,姐姐从未真正属于这片土地,她只是借这孤岛,点燃了一盏灯。

而灯一旦亮起,便无需执灯人再伫立身旁。

十年过去。

阿禾已成为“言路院”首席听讼使,行走九州,专理因言致祸之案。她坚持每案必亲听当事人陈述,无论贵贱愚智,一字不漏。有人笑她迂腐,她只答:“每一句话背后,都是一个人的一生。”

某年冬,她奉旨前往极北查办一桩文字狱余案。途中遇暴风雪,马车倾覆,幸得一座偏远山村收留。村民皆聋哑,却以手势、图画、震动感知彼此交流。他们在墙上绘制复杂符号,用鼓点传递季节更替,用陶罐共鸣分辨来客善意与否。

夜深,阿禾独坐火塘边,忽觉颈后微痒。转身望去,一名白发老妪正用枯瘦的手指在她背上缓慢划动??那是古老的触语术,通过皮肤感知传递信息。

她屏息感受,一字一字解读:

“你认识……纳兰歆吗?”

阿禾浑身一震。

老妪继续写道:“她来过这里。教我们用手语写诗,用脚步打节拍,用雪地画画代替诉状。她说,听不见的人,往往最懂什么是真正的声音。她走时,送我一句话:‘沉默不是无声,而是等待被理解。’”

阿禾泪如雨下。

那一夜,她梦见姐姐站在星空之下,身边围满各种模样之人??盲者、聋者、哑者、跛者、疯癫者、异族者……他们或舞或画或击壤或踏歌,虽无统一语言,却分明在说着同一件事:**我存在,我感受,我选择说出的方式。**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