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大明第一国舅 > 第666章 儿子得培养啊(第2页)

第666章 儿子得培养啊(第2页)

三日后,舰队抵达萨摩湾。岸上早已聚集大批武士与百姓,旌旗招展,刀枪林立。萨摩守护代岛津氏亲自率众迎候,态度恭敬,却暗藏戒备。

会谈设在神社偏殿。双方分列而坐,香炉青烟袅袅。

“贵使远道而来,未曾备厚礼,实乃失仪。”岛津家老臣低头致歉,语气谦卑。

俞通渊端坐上首,不动声色:“贵藩拖欠朝贡多年,百姓困苦,财政拮据,本官岂会不知?今日前来,并非要兴师问罪,而是想助尔等渡过难关。”

对方一愣。

“我朝愿提供低息贷款,重建水利,引进占城稻种。另可派遣工匠,协助开采银矿。所得收益,七成归尔等,三成纳为岁贡。”俞通渊缓缓说道,“条件只有一个??废除私铸货币,关闭非法榷场,一切对外贸易须经我朝市舶司核准。”

殿内哗然。

“这……简直是亡国之约!”一名年轻武士怒吼,“我们宁死不受此辱!”

俞通渊依旧微笑:“你可以试试。”

他轻轻拍掌,窗外忽然传来轰隆巨响??一艘火炮船正对准神社方向试射,炮弹落在港口码头,激起冲天水柱。

全场鸦雀无声。

岛津家主额头渗汗,颤声道:“敢问大人,若我等答应,何时放款?何时派匠人?”

“明日便可签押文书,三日内首批粮米抵港。”俞通渊起身,拱手作别,“望诸君明智抉择。毕竟,活着才能谈尊严,不是吗?”

当晚,萨摩方面递交降表,同意全部条款。

俞通渊并未进城,而是命人在港口设立“监政厅”,派驻税吏、通译、巡查使,俨然一方治所。同时下令开放临时市集,允许当地商贩与明军交易,换取盐、布、药材。

短短十日,萨摩城内外物价趋稳,民心渐安。许多百姓发现,比起昔日藩主横征暴敛,如今虽需缴纳新税,但道路修缮、治安改善、粮食供应充足,生活反而好了不少。

然而,在这份表面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某夜,一名阿伊努族老者潜入营地,求见俞通渊。他披发赤足,脸上绘有古老图腾,言语通过通译转述:

“南方的狗占据了我们的猎场,砍伐神树,屠杀族人。我们愿意为您作战,只要您帮我们夺回北海道。”

俞通渊沉默良久,最终点头:“我可以给你们武器,也可以默许你们袭击南朝据点。但记住??你们必须打着‘复土义军’的旗号,不能提大明二字。若有俘虏问起,就说你们是自发反抗压迫。”

老者含泪叩首而去。

与此同时,北边传来消息:北朝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已秘密遣使赴京,请求册封,并愿割让本州北部三郡作为“屯田基地”,供明军长期驻扎。

姚广孝得知后急书劝阻:“此乃饮鸩止渴!一旦接受割地,便是公然侵略,必将激起全倭同仇敌忾。届时非但无法分化其势,反促其团结。”

俞通渊回信仅八字:“顺势而为,以夷制夷。”

他深知,真正可怕的不是战争,而是人心的归属。若能让一部分倭人相信,依附大明才有活路,那么即便将来爆发全面冲突,内部也将四分五裂。

一个月后,水师继续北上。沿途所至,或以武力威慑,或以利益引诱,先后迫使肥前、筑前、丰后等十余藩签署《海贸协约》。每到一处,皆设监政厅,派驻文官,推行汉字教育,统一度量衡。

更有甚者,俞通渊下令编纂《东瀛风土志》,收录各地物产、风俗、谱系,注明“宜抚”“宜伐”“宜离间”等级别,成为日后百年殖民政策的蓝本。

某日傍晚,他在舱中独坐,提笔写下一段日记:

>“昔秦皇汉武,求仙海外,徒劳无功。今我辈出海,非为长生,实为开疆拓土。然征服易,治理难。刀剑可平城池,却难服人心。故必以文教化之,以利羁縻之,以乱制乱,使其自相残杀而不觉。待百年之后,东瀛虽名义尚存,实则魂归中华矣。”

写至此处,忽闻外头喧哗。亲兵急报:“大人!有艘渔船撞礁沉没,幸存者是一名女子,自称是北朝公主,欲投诚献图!”

俞通渊眉头微皱:“带进来。”

片刻后,一名衣衫褴褛的少女被扶入舱内。她约莫十七八岁,面容清秀,眼神倔强,膝行至前,捧出一卷绢帛。

“妾名日野凉子,父为北朝太政大臣。今南朝围攻京都,父兄皆死,唯有我乘小舟逃出。此图为京都布防图,以及通往比?山金库的秘密路径。”

俞通渊接过地图细看,果然详尽无比,连地下通道、水源入口皆标注清晰。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