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大明第一国舅 > 第666章 儿子得培养啊(第3页)

第666章 儿子得培养啊(第3页)

“你为何投我?”他问。

“因为你们是强者。”少女抬头直视,“弱者没有资格谈忠义。我要活下去,也要复仇。若您肯助我复国,我愿终身为奴,侍奉左右。”

舱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俞通渊嘴角一抹难以察觉的笑意。

他终于明白,这场东瀛棋局,已从单纯的军事干预,演变为一场深不见底的政治博弈。而眼前这个女子,或许正是撬动全局的关键棋子。

“来人。”他唤道,“赐她衣物饮食,安置于后舱。今后她便是我的‘顾问’,任何人不得轻慢。”

亲兵领命而去。

俞通渊再次望向大海,暮色苍茫,浪涛拍岸。他知道,自己正在书写一段前所未有的历史??不是靠热血厮杀,而是以冷静算计,将一个民族的灵魂慢慢剥离、重塑。

而这,才刚刚开始。

数日后,舰队抵达濑户内海。此处岛屿星罗棋布,历来为海盗巢穴。俞通渊下令清剿所有非法据点,凡抵抗者格杀勿论,投降者编入“归化营”,充作苦力或斥候。

其中一座岛上,搜出大量伪造的“大明宝钞”,以及与高丽、琉球往来的密信。信中提及,有倭寇首领计划伪装成明军,袭击浙江沿海,制造边境危机,逼迫朝廷撤回水师。

俞通渊勃然大怒:“这是要把祸水引回国内!”

当即下令将所有涉案人员押送金陵,同时派快船飞报太子,建议加强海防,并彻查市舶司内部是否已有内奸渗透。

与此同时,他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公开赦免部分海盗,授予“巡海使”头衔,发放官方旗帜,允许他们在指定海域巡逻缉私,所得赃物五五分成。

此举一出,舆论哗然。连姚广孝都写信质问:“此等凶顽之徒,岂能委以重任?恐养虎遗患!”

俞通渊回信道:“舅舅有所不知。恶人可用,则胜过千军万马。让他们彼此监视、互相揭发,反倒比严刑峻法更有效。况且??”他顿了顿,“谁说忠臣就不能曾是贼?”

事实证明,这一招极为奏效。短短两个月,海上劫案减少七成,情报网络迅速铺开,甚至连北朝内部的密谋都能提前获知。

某夜,俞通渊收到一封匿名密函,内容仅有寥寥数字:“京都有变,速援。”

他立刻召集将领,宣布即刻启航驰援京都方向。此时正值台风季节,众将皆劝暂缓。

“风雨越大,越要前进。”俞通渊立于船首,目光坚定,“机会稍纵即逝。若错过这次动荡,东瀛或将重新统一,那时再想插手,就晚了。”

舰队冒雨前行,七日后抵达摄津浦。果然,京都已被南朝军队包围,北朝残部困守皇宫,危在旦夕。

俞通渊未急于介入,而是派人联络城中贵族,放出风声:“谁能打开城门迎接明军,谁就是新政权的首辅大臣。”

一夜之间,叛乱四起。翌日黎明,皇宫大门洞开,明军长驱直入。

南朝主帅仓皇撤退途中遭伏击身亡,余部溃散。

三日后,北朝拥立新天皇,举行登基大典。典礼上,天皇亲自向俞通渊行跪拜礼,宣誓“永为藩属,世世代代,奉大明正朔”。

俞通渊坦然受之。

当夜,他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非我一人之功,乃时势使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我大明所谋者,非一时胜负,乃百世基业。东瀛不过起点,此后南洋、西洋,皆可视作棋盘。只要人心可用,土地可耕,矿产可采,何愁江山不固?”

窗外,海潮依旧澎湃。而在遥远的金陵皇宫中,太子朱标接到捷报,久久不语。

良久,他对身旁近侍低语:“俞通渊此人……太过聪明了。”

近侍惶恐:“是否该加以节制?”

太子摇头:“现在不行。他还需要在外面替我们扫清障碍。等到……”他望向北方,“等到北元彻底覆灭之时,再来谈‘功高震主’的事吧。”

风起云涌,帝国的触角正缓缓伸向大洋深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