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古代末世的文弱书生 > 第一二九章 凌迟(第2页)

第一二九章 凌迟(第2页)

众人愕然。

“十年前,贺家勾结北狄,纵马焚村,掳掠妇孺。那一夜,你们中有多少人家破人亡?父母被杀,妻女受辱,田地荒芜……这些账,不该由你们背负。该还债的,是贺家,是我这些年来未能及时铲除的贪腐之根。”

他打开书册,朗声念道:“此乃《北境蒙难录》,记录了过去十年间因贺氏乱政而遭劫难的三千六百一十二户人家。每一户,我都派人查证核实,名字在此,事迹在此,血泪亦在此。”

他将书册放在石台上,雨水打湿纸页,墨迹晕染,却一字未损。

“我不能让死者复生,但我可以让他们的名字不再沉默。从今往后,每年清明,歆州将举行公祭,诵读此录,铭记苦难,警醒后人。”

山风骤起,吹散乌云,一线阳光洒落书册之上。

终于,一名老兵颤巍巍走出队列,跪地叩首:“我们……不想再打了。”

一个,两个,十个……残兵陆续放下武器,伏地痛哭。

萧烈独坐帐中,听着外面的哭泣声,手中长刀落地。他想起自己也曾是个戍边小卒,父亲死于贺家苛税,妹妹卖身为婢,他奋起从军,原以为能改变命运,却不料一步步沦为恶人的刀。

黎明时分,他走出营寨,双手空空,走到温故面前。

“你要杀我,我不怨。”

温故摇头:“我要你活着。”

“为什么?”

“因为你曾是受害者,也成了加害者。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我要你去义塾讲课,讲你是如何被仇恨吞噬,又是如何醒来。让孩子们知道,黑暗并非天生,而是选择的结果。”

萧烈怔住,泪水滑下面颊。

***

七日后,寒鸦岭设“省过堂”,专收悔悟叛军,授以耕读技艺,助其重建生活。温故亲书匾额:**“迷途知返,犹未晚也。”**

与此同时,朝廷使者抵达歆州,带来一道密旨:皇帝病重,太子监国,贺家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欲借机操控朝政。圣谕命温故即刻赴京,主持新政推行,以防天下崩乱。

慕婉柔闻讯,彻夜未眠。次日清晨,她取出一只檀木匣,内藏一枚玉簪,通体碧绿,顶端雕有飞鸟展翅之形。

“这是我母族遗物,据说曾属前朝御史大夫所有。他说,这簪子象征‘直言不惧,逆风而鸣’。”她将玉簪插入温故发髻,“此去京城,凶险万分。我不求你步步高升,只愿你始终记得,为何出发。”

温故握住她的手:“我会带着歆州的泥土进宫。让他们看看,什么叫民心所系。”

临行那日,全城百姓齐聚城门。无人喧哗,无人跪拜,只是静静站立,目送那位瘦弱的身影登上马车。孩子们自发吟唱那首歌谣:

“温先生,守灯人,

智退敌军定乾坤。

不靠兵,不靠神,

一纸条陈定民心。”

歌声渐远,马蹄踏碎晨露。

陶八策马追上,递上一只密封竹筒:“这是昨夜飞鹰传书,来自北方极寒之地。信使说,是当年您救下的那个胡人少女所写。”

温故拆信细读,神色微动。信中只有一句话:

**“雪原尽头,有铁城隐现,其门刻字:‘归墟’。你说的灯,我们看见了。”**

他默然良久,将信收入怀中。

他知道,这个世界远比歆州更大,黑暗也从未真正退场。但在某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总会有一个人,因为听过一首歌谣,因为读过一本书,因为见过一盏灯,而选择点燃自己的火。

马车驶出十里,忽有孩童追来,气喘吁吁递上一幅画:纸上是一座城,城中无数灯火相连,宛如星河。下方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