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这两日没别的新闻,中心区域,主干道上发生这种大动静,绝对是热门话题。
那边还打着呢,腿脚快的闲汉们已经把事情传给各处金主??
两大世家的当家人,街头叱骂斗殴!
收到消息的各家,第。。。
夜深,明德园的灯火渐次熄灭,唯有一间工坊仍透出微光。温故未归府邸,独自坐在印刷局案前,执笔校订新编《民律辑要》。纸页泛黄,墨香氤氲,他逐字推敲,不时停笔沉吟。这一版律法删去了“士族免刑”“贱籍不得讼”等陈规,代之以“凡我子民,皆可诉于公堂”。他知道,这将触怒朝中权贵,甚至引来新一轮暗流,但他亦知,若不从根上破除枷锁,新政终是浮沙筑塔。
窗外风起,吹动窗棂上的铜铃轻响。陶八悄然推门而入,衣角带霜,神色凝重。“大人,北境细作传回密信??萧烈并未远遁,而是藏身贺家旧庄‘寒鸦岭’,与残余贺氏亲信密会三日,似有反扑之谋。”他低声禀报,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封缄的竹筒。
温故接过,拆开细读,眉心渐锁。良久,他将竹筒置于灯焰之上,任其化为灰烬。“他们想翻盘。”他轻声道,“以为我放走萧烈是示弱,实则不知,我留他一命,正是为了今日。”
陶八不解:“为何不趁势剿灭?此人狼性难驯,留之必为后患。”
“杀一人易,除一念难。”温故抬眼,目光如刃,“贺家之毒,不在一人一家,而在人心深处那点对强权的畏惧与依附。若我以雷霆手段屠戮降者,百姓只会说我伪善;若我宽赦其罪,反令其自惭形秽,方能瓦解其党羽之心。”
他站起身,踱至墙边舆图前,指尖划过寒鸦岭地形。“此地四面环山,仅一条古道出入,易守难攻。但他们忘了,真正的围困,不是刀兵,是人心。”他转身吩咐,“明日召集工技学堂匠师,我要他们七日内造出‘声雷匣’十具、‘烟雾车’五架,并调集五百民夫,佯装修路,向寒鸦岭方向推进。”
“您又要用计?”陶八迟疑,“可这次不同以往,万一他们挟持更多百姓……”
“所以我不会给他们机会。”温故语气平静,“我要让他们自己走出来??带着悔意,而非仇恨。”
***
三日后,寒鸦岭外,尘土飞扬。五百民夫挥锄凿石,高喊号子,仿佛真在拓宽官道。岭上哨岗?望良久,回报主帅:“温故派人在修路,似欲打通南北商途。”
萧烈冷笑:“修路?分明是步步紧逼!待他们逼近山口,便放滚木?石,叫他们尝尝厉害!”
身旁幕僚却皱眉:“大人,若真是修路,说明温故已视此地为囊中之物,毫不避讳。他若真要强攻,何必大张旗鼓?此举反倒像是……宣示主权。”
“宣示?”萧烈怒极,“他敢把我的地盘当他的疆土?”
“或许,”幕僚低声道,“他根本不怕我们动手。他在等我们先出手,好名正言顺地清剿。”
萧烈沉默。连日来,粮草日渐匮乏,部下怨声载道,更有数人悄然逃亡。他曾寄望贺家余党接济,可对方只送来一箱空盒,附书曰:“天命已去,勿再妄为。”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早已沦为弃子。
就在此时,山下忽然传来隆隆之声。众人惊望,只见十余辆奇特木车缓缓驶近,车上装置黑铁圆筒,尾部喷出浓烟,行进如风牛无犁。车至山脚,停下不动。片刻后,一声巨响炸裂山谷,仿佛千雷齐发,震得山石簌簌而落。
“什么妖术!”岭上守军惊慌失措。
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接连响起,间隔精准,如同战鼓催命。更诡异的是,每响一次,空中便飘起一缕白烟,随风聚成文字:**“回头是岸”**。
“鬼……鬼写字!”有人跪地叩首。
其实并无鬼神。那是温故命工匠所制“声雷匣”,内藏火药定时引爆,辅以特制烟粉,在气流引导下形成短暂字迹。百姓不懂机关,只道天意昭昭;士兵不明所以,皆谓神罚将至。
一夜之间,军心动摇。
第四日清晨,一名小校偷偷下山,被巡逻民夫擒获。本以为必死无疑,却不料温故亲自接见,赐饭食、换衣裳,问道:“家中可有老母?”
小校哽咽点头:“在北狄南侵时失散,不知生死。”
温故当即命人查验流民名册,竟真寻得其母,安置于边民安置司织布坊中。母子相见,抱头痛哭。温故立于院外,默默注视,而后转身离去,只留一句:“送他们回家。”
消息传回寒鸦岭,众叛亲离之势顿成。
第五日,两名副将密议投降,被萧烈察觉,斩首示众。然此举非但未能震慑人心,反而激起哗变。当晚,三百余名士卒携械出逃,投奔山下营地。温故下令开营接纳,设粥棚、疗伤处,待之如归。
第六日,天降细雨。温故亲率百人,冒雨登山。不带兵器,不穿甲胄,仅持一把油纸伞,伞下捧着一卷书册。行至半山腰,遇残部阻拦,刀枪林立。
“温故!你竟敢孤身前来?”
“我不是来打仗的。”他将伞交予随从,缓步上前,“我是来还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