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逍遥四公子 > 第1946章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第1页)

第1946章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第1页)

冯奇正还不知道危险已经在他身后了,越蛐蛐越来劲,“傻鸟,我跟你说,一个人要是怀念过往,你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卫鹰本来想提醒他的,结果一句傻鸟,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摇头,表示不知道。

冯奇正道:“你个秃尾巴鹌鹑,一个人怀念过往,那代表他老了,你见过哪个少年怀念以前?

我跟你说,别看咱家王爷才三十多岁,可经历过的事,别人几辈子都没法比,所以外强中干,看着年轻,其实心态已经很老了,跟蒋大人差不多。

暮色四合,归南城外的官道上尘土未歇。一辆旧车辇缓缓停在驿亭旁,车帘掀开,走出一位布衣男子,肩背竹篓,脚踩草履,眉目间透着风霜之色。他抬头望了望远处灯火点点的城郭,轻叹一声:“终于回来了。”这人正是张砚生。自那日与沈知白分别后,他独自南下采药、访医、讲学,已逾半载。此番归来,不只是为了故地重游,更是为践行《最后的章节》中那一句嘱托??“找一个陌生人,为他撑一把伞”。

夜风微凉,他沿着石板路缓步前行,忽见前方桥头蜷缩着一人,披着破麻袋,发丝如枯草般散乱。张砚生走近细看,竟是个老妇,面色青灰,气息微弱。他立即蹲下,探其脉象,眉头骤紧:这是久饥寒侵体所致的“虚脱之症”,若不及时施救,恐难熬过今夜。

他毫不犹豫脱下外袍裹住老妇,又从竹篓中取出随身携带的姜糖水,轻轻撬开她的牙关喂入。片刻后,老妇咳嗽两声,睁开了浑浊的眼。“你……是谁?”她声音沙哑,几不成语。

“我是路过的教书先生。”张砚生温声道,“您家住何处?我送您回去。”

老妇摇头,泪水滑落:“家?早没了。儿子战死边关,儿媳改嫁,孙女被卖进戏班……我一路寻来,只想再见她一面,可钱花光了,腿也走不动了。”

张砚生心头一震。这命运,竟与他曾记录过的那位老渔夫如此相似。他默默将老妇背起,一步步走向归南小学临时改建的收容所。途中,天降细雨,他把仅有的油布盖在老妇身上,自己任雨水打湿全身。

次日清晨,消息传开,几位曾受过救助的孩子自发前来照料老妇。有人端粥,有人洗衣,还有个小女孩跪坐在床前,一遍遍念着《守望录》里的句子:“爱人者,人恒爱之。”张砚生站在门外,望着这一幕,眼眶发热。他知道,这不是偶然,而是信念的延续。

三日后,老妇苏醒,精神渐复。张砚生问她是否还记得孙女的名字或去向,她只模糊记得那孩子被带去了“云梦坊”。这名字让张砚生心头一凛??那是南方有名的伶人集散之地,传闻中多少孤女在此沦落风尘,再难回头。

他本可就此作罢,毕竟他只是个教书匠,无权无势,更非官差。但他想起林隐手稿中的字句:“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停下脚步,问一句‘我能做什么’,光明就不会断绝。”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愿寻失散亲缘者,请于午时至广场集合。”短短一日,竟有十七人前来求助,皆是流离失所的父母、兄妹、祖孙。

张砚生召集学生们组成“寻亲队”,按线索分头行动。他们画肖像、写启事、贴满九十九驿站的心声墙,甚至请商旅代为传话。一个月过去,三人得以团聚;半年之后,竟找回十一人。而那个名叫小荷的老妇孙女,也在千里之外的云梦坊被找到??她正因不肯登台唱艳曲而遭鞭打,被同门姐妹藏于柴房。

当祖孙相拥痛哭之时,全场寂静无声。张砚生站在人群之中,手中握着一支粉笔,那是由铜钱熔铸而成的信物。他忽然明白,真正的善,并非惊天动地,而是明知无力仍不肯放手的坚持。

与此同时,沈知白并未停下脚步。他带着《最后的章节》手稿北上,沿途设立“守望学堂”分院,每到一处,便召集百姓朗读林隐遗言。有人质疑:“这些空话能填饱肚子吗?”他只答一句:“十年前,归南小学墙上浮现的字迹也不能,可如今那里已有三百孩童识文断字。”

在西北荒原的一座小镇,他遇见一名盲童,靠乞讨维生,却每日坐在茶馆外听人说书。沈知白问他想不想读书,孩子点头:“我想知道世界长什么样。”于是他连夜联系听铃书院,调来盲文刻版工匠,三个月后,第一本盲文版《守望录》诞生。那孩子用指尖抚过凸起的墨点,泪流满面:“原来善良是有形状的。”

这一年冬,朝廷下诏,正式将《守望录?终章》列为科举策论必考篇目,并设立“义行司”,专门嘉奖民间善举。然而真正改变世道的,不是政令,而是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去做那些“无利可图”的事:书生免费授业,农夫让出田埂供行人避雨,商贾捐资修桥铺路。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北方边境某村,一群孩童自发组织“晨读会”,每天清晨聚集在祠堂前齐诵《守望录》。村中长老不解:“你们不种地,不放牛,读这些有何用?”一个十岁男孩站出来回答:“老师说,心若不耕,便会荒芜。我们读书,是为了不让心里长草。”

这话传到京城,宰相为之动容,亲笔批注:“治国之道,不在律法森严,而在民心思善。”皇帝遂下令在全国推行“心耕计划”,以归南模式为基础,在各县建立公益学堂,教授识字、算术与伦理。

而远在南方山谷中的蓝花铃草依旧年年盛开。每逢清明,总有陌生人来到那间茅屋,留下一封信、一本书,或是一枚铜钱。屋内油灯常亮,仿佛主人从未离去。有人说,曾在月下见过一道身影立于溪边,白衣飘然,手持乌木杖,静听风铃。待人靠近,却只余空屋与清风。

十年光阴流转。

归南小学已扩建为“守望书院”,门前立碑,镌刻四句话:

>“善念如种,落地生根。

>一人传一人,一灯燃百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