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逍遥四公子 > 第1945章 冯奇正 看到没这就是典型的无病呻吟(第1页)

第1945章 冯奇正 看到没这就是典型的无病呻吟(第1页)

都在夸女帝厉害的时候,宁宸的目光锁定了蒋正阳,眼神不善。

蒋正阳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宁宸要找他算账了。

他和宁宸认识这么久,比一般人了解他的脾气。

先是宁兴宁茂叛乱,接着又是下面蛀虫各种苛捐杂税,这些他都难辞其咎!

“王爷,下官没能管理好玄武城,实在是惭愧。。。所以,下官愿意辞去所有官职,请王爷成全。”

宁宸正在琢磨处罚蒋正阳,听到他这么说,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

“蒋正阳,你是在威胁本王吗?是不是觉得离。。。。。。

风过处,枯枝轻颤,新芽微动。那枚悬于峰顶的铜铃再度响起,声音清越如初,却不似往日孤寂,倒像是回应着千里之外孩童们齐声诵读的“善”字。铃声荡开,在山谷间回旋,惊起一群山雀,扑棱棱飞向云层裂开的一线天光。

归南小学的教室里,墨迹缓缓渗入墙皮,仿佛被岁月吸了进去。孩子们望着那几行字一点一点变淡,却无人惊慌,只觉心中有股暖流悄然涌动。老妪??苏萤轻轻抚着乌木杖,嘴角含笑:“他听见了。”她虽目不能视,但耳中所闻、心内所感,皆比常人更清晰。她知道,这不是神迹,而是信念的共鸣。当千万人同念一词、同行一事,天地亦为之动容。

雪停了。阳光破云而出,洒在城外新开的田垄上。麦苗初生,绿意如针,刺破冻土,倔强向上。张砚生站在校门前,手中握着那支由铜钱熔铸而成的粉笔。它并不光滑,边缘略带粗糙,却沉甸甸地压着手心,像是一段历史的重量。昨夜,他在灯下写下第一课教案时,指尖微微发抖。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他终于明白??自己早已成了《守望录》里的一个名字。

他转身走进教室,将粉笔郑重置于黑板槽中,而后拿起炭条,在墙上重新誊写昨日浮现的那四句箴言:

>“善念如种,落地生根。

>一人传一人,一灯燃百灯。

>我虽远去,心常在侧。

>愿你们,永不失信。”

孩子们跟着一笔一划描摹,口中低念。有个小女孩写得极慢,却格外认真,每写完一字便抬头看一眼老师。张砚生问她:“为何这般专注?”

女孩轻声道:“我怕忘了。”

他心头一震,蹲下身来:“不会忘的。只要还有人教,就永远不会忘。”

这话出口,他自己也怔住了。这不正是当年那位老人对逃难女童说过的原话吗?十年流转,沧海桑田,可有些话语竟能穿越时空,落在不同的唇齿之间,发出同样的回响。

午后,一辆旧车辇驶入归南城。车上插着一面素旗,绣着“听铃”二字。驾车的是个青年,眉眼清峻,腰佩乌木短笛??那是记事人的信物。他名叫沈知白,是小满亲自举荐的新任轮值记事官。此行奉命巡访九十九驿站,收集民间故事,补录《守望录?续编》。他第一站便选了归南,因他知道,这里是“火种”最初点燃的地方。

他在校门口下车时,正逢放学。孩子们三五成群走出,有的哼着《风起兮铃响兮》,有的互相背诵今日所学。沈知白驻足良久,忽见张砚生抱出一堆作业本,准备批改。他上前拱手:“先生可是张砚生?”

张砚生点头。

“我是听铃书院记事人沈知白。有一事相询??您是否曾在南疆流民营中,收到过一枚旧铜钱?”

张砚生猛然抬头,眼中泛起波澜:“你怎么知道?”

沈知白从怀中取出一本残册,封面已磨损不堪,唯余“守望”二字隐约可见。他翻开一页,指着一段批注道:“此处记载:‘戊寅春,赠铜钱于童子,名不详,惟记其掌中有茧,应是拾柴为母取暖者。’这是林隐先生亲笔。”

张砚生双手颤抖,接过册子,指尖抚过那行字迹,如同触摸逝去的时光。他想起那个雪夜,老人蹲在他面前,目光温和如炉火;想起自己攥紧铜钱跑回家,母亲摸着它哭了整夜;想起后来他背着干粮步行百里求学,只为不负那一枚钱币背后的期许。

“原来……他记得我。”张砚生喃喃。

“他记得每一个人。”沈知白轻声道,“我在北境盲塾见过一位老妇,她说林隐曾为她抄写盲文版《守望志》,用的是特制凸点墨;在西部绿洲,有个驼队首领告诉我,二十年前一场沙暴中,有人留下水囊与地图,署名仅一个‘林’字;就连朝廷档案馆里,也存有一份匿名奏折,力谏赦免流民,笔法与《守望录》一致。”

他顿了顿:“先生从未停下。他以不同身份、不同名字,行走于天下角落。有人说他是传说,可在我看来,他是千千万万个愿意为他人点亮灯火的人的化身。”

两人并肩走入校园,坐在炭火旁。沈知白取出纸笔,开始记录张砚生的故事。当听到那枚铜钱被熔作粉笔时,他久久无言,最终只在册上写下一句:

>**真正的传承,不是保存遗物,而是让它化为行动的工具。**

夜深,风又起。檐下铜铃轻响,一声接一声,仿佛在催促什么。沈知白忽然起身,望向窗外星空。他总觉得今夜不同寻常,仿佛某种力量正在汇聚。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罗盘??那是听铃书院历代记事人传下的宝物,据说能感应“心光”流动的方向。此刻,指针竟微微颤动,指向南方某处。

“怎么了?”张砚生问。

“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我们该出发了。”

“去哪儿?”

“去找下一个需要被记录的人。”沈知白微笑,“林隐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写书,更是去发现那些默默行善的灵魂。他们或许无名,但他们才是真正的光源。”

次日清晨,两人启程南下。没有仪仗,没有随从,只有一匹马、一辆车、一箱书稿和一颗不肯熄灭的心。途经第三座驿站时,遇一村妇拦路求助。她儿子染疫高烧,村中医者束手无策。张砚生立刻下车查看,发现竟是南疆常见的“热瘴之症”,需用特定草药配伍治疗。他翻遍随行车厢,终于找到苏萤早年编纂的《民间医方辑要》,依方抓药,亲自煎煮喂服。三日后,孩童退烧苏醒,全村叩谢。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