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杨家将在交州1(第2页)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杨家将在交州1(第2页)

“您……不打算再说了吗?”

“我已经说了三十年。”耶律琚望向远方群山,“该轮到你们了。”

话音未落,白鹰振翅飞起,在空中盘旋一圈,羽翼间飘落下几片泛黄的纸屑,落在阿禾脚边。他捡起一看,竟是几页残稿,字迹潦草却有力,写着:“天下之患,不在敌国外患,而在上下相欺……言路闭则民心离,民心离则社稷倾。”署名处只有一个模糊的印痕,依稀可辨“琚”字轮廓。

他还想追问,抬头时,石台已空无一人,唯余山风猎猎,吹动枯草如诉。

回到村里,阿禾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村塾。老塾师正在教《千字文》,孩子们齐声朗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声音整齐却机械,毫无生气。他站在门口,静静听完一节,待下课铃响,才走进去,将那半页残稿放在讲台上。

“先生,这段话,能不能也教给我们?”

老塾师戴上花镜,看清内容后脸色骤变:“哪来的?这等文字岂能流传!”

“是有人留下的。”阿禾直视着他,“您不觉得,比起背这些不会疼的字,我们更该知道什么叫‘痛’吗?”

教室里鸦雀无声。有几个孩子偷偷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老塾师颤抖着手想撕掉纸页,可手指悬在半空,终究没能落下。他叹了口气:“孩子,我不是不想说真话……我是怕连累你们。”

“可如果我们都不说,下一代怎么办?”阿禾轻声问,“他们会不会连‘冤’字怎么写都不知道?”

老塾师久久无言,最终将纸折好,塞进袖中。“今晚……你来我家一趟。”

当夜,油灯下,老人拿出一本藏在床底多年的旧册子,封皮已朽烂,内页密密麻麻记满了本地历年冤案:某年饥荒,官府谎报丰收,百姓易子而食;某任知县为升迁,强征孩童修渠,累死者三百余人,上报仅作“疫病”;更有甚者,曾有义士揭发盐税贪腐,反被定为“妖言惑众”,凌迟三日……每一桩都配有证人姓名、时间地点,甚至还有几张泛黄的血书拓片。

“这是我父亲传下来的。”老人声音沙哑,“他临死前说,只要还有一个读书人活着,就不能让这些东西彻底消失。”

阿禾一页页翻看,心如刀割。他忽然明白,所谓历史,并非庙堂金匾上的煌煌诏令,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用血泪写下的注脚。

他连夜抄录了一份,第二日清晨,带着这份册子走向县城。他知道,单靠一个村子无法撼动什么,但如果能把这些事告诉更多人呢?如果能让别的孩子也看到真相呢?

进城路上,他遇见一群挑担的贩夫,正围坐在茶摊议论近日朝廷新设的“直言奖”。有人说这是圣上悔悟,善政开端;也有人冷笑:“不过是换种法子收买人心罢了,真敢说的,早被请去喝茶了。”

阿禾默默听着,走到摊前,掏出几个铜板买了碗粗茶,然后把抄好的册子递给了摊主:“您识字,能不能帮我念给大伙听听?”

众人愣住。摊主犹豫片刻,展开纸页,一字一句念了起来。

起初没人做声,渐渐地,有人放下扁担,有人停下筷子,有个卖菜的老妇听到自家亲戚的名字时,突然掩面痛哭。等念完最后一行,全场寂静如坟。

许久,一个驼背的老兵站起来,从怀里摸出一块布包,层层打开,露出半截断剑。“这是我儿子的。”他声音嘶哑,“二十年前戍边,因举报军粮掺沙被活埋。如今……终于有人说出来了。”

消息很快传开。第三日,县衙门前竟自发聚集了上百百姓,手举各种证据材料,要求设立“忆堂”。县令震怒,下令驱散,可人群纹丝不动。有人高喊:“我们不要钱,不要粮,只要一句话??承认他们是冤的!”

与此同时,京城之中,赵煦正召见礼部尚书。

“民间私设忆堂,愈演愈烈,该如何处置?”皇帝问。

“依律当禁。”尚书躬身道,“此风若长,恐致诽谤横行,动摇纲常。”

赵煦沉默片刻,忽然起身走到屏风后,取来一只木匣,打开后取出一串骨铃。“你可认得此物?”

尚书脸色一变:“这……这不是观星台遗址出土的镇魂铃吗?”

“正是。”赵煦轻抚铃身,“昨夜我又听见它们响了。不是风吹,是有人在哭。朕以为颁了诏书,设了节日,便可赎罪。可现在才懂,真正的赎罪,不是由上而下的赦免,而是由下而上的记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