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彻底扭转风评,掌控舆论,就必须直面风暴的中心。
控评,这一现代网络用语,此刻却无比精准地概括了谢乔的目的。
她要去颍川控评,为自己正名,为梁国未来的发展扫清障碍。
这盆脏水,必须想办法挡回去,甚至泼回去!
决心已下,谢乔开始考虑隨行人员。
硬碰硬肯定不行,得有策略。她思忖片刻,点了一个名字:传令,召毛玠前来。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虽非颍川核心士族,但也尝游学颍川。其人处事稳重,熟悉经义,在之前的实习中表现突出,已被任命为县丞,能力卓越。带上他,既能作为熟悉当地情况和经学辩论的助手,也向外界展示梁国唯才是举并非虚言。
对外,就宣称是前往颍川考察风土人情,
,
仿佛她的到来,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被议论和警惕的事情。
谢府君大名,似已传遍阳翟大街小巷。车厢內,毛玠苦笑着对谢乔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谢乔掀开车帘一角,看着外面繁华却暗藏汹涌的街道,嘴角微扬:意料之中。若是悄无声息,反倒不正常了。
接下来的几天,谢乔尝试以官方身份拜访当地几位德高望重的名士,结果无一例外地都吃了闭门羹。
要么是管家出来,以主人偶感风寒、闭门谢客等理由婉拒。
要么干脆就是家中子侄辈出面,敷衍几句,言语间透着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
一层无形的壁垒,清晰地横亘在她与颍川士林之间。
毛玠打听到城东有一处颇有名气的学馆,馆主是小有名气的儒者。
谢乔便想着去碰碰运气,至少能感受一下当地的学术氛围。
谁知,在学馆门口,竟意外撞见了几张熟面孔。
那几位年轻士子,正是当初在梁国参与实习,但因为表现平平,最终未能获得正式官职的颍川籍学子。
大概是庶出子弟,因为嫡出自然有更好的门路。
此刻,他们正与几位同伴站在学馆外的树荫下高谈阔论,声音不大,但足够让经过的谢乔听清楚。
我观谢乔行事乖张,全无章法,梁国被她搞得乌烟瘴气。
没错,听闻她重用的,多是些言语粗鄙的武夫,或是钻营取巧的小吏,真正有学问的君子,反受排挤。
我等幸而早早离开,否则,与此等人物共事,岂非玷污了清名。
几人见到谢乔的车驾过来,先是一愣,隨即脸上露出混合着尴尬、轻蔑和一丝幸灾乐祸的神情,故意提高了音量,刻意说给她听。
谢乔面无表情地从他们身边走过。
回到临时的居所,气氛有些压抑。
毛玠突然回来,他利用自己在颍川人脉,旁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