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月上中天,星光璀璨。
白杨办公室里的灯,亮了整整一夜。
当第一缕晨曦透过窗户的缝隙,给桌上那叠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镀上一层金边时,白杨才缓缓放下了手中的钢笔。
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揉了揉有些酸胀的太阳穴。
通宵未眠带来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但他的精神却处在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
桌上的稿纸,是他耗费了整整一夜心血的结晶。
《关于启动“华夏一号”大型喷气式客机运输机项目的初步构想》。
这份文件,与其说是技术构想,不如说是一份详尽到令人发指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和技术路线图。
从项目的战略定位,到核心技术指标的设定,再到关键子系统的技术难点攻克方案,甚至连初步的研发周期和资金估算,他都一一列明。
这已经不是“构想”,而是可以直接指导立项的“蓝图”。
白杨端起已经凉透了的苦丁茶,一饮而尽。
冰冷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让他混沌的大脑清醒了几分。
他看着这份凝聚了前世今生所有心血的“完美答卷”,心中却没有立刻上交的冲动。
他很清楚,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运-10项目,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一张白纸。
根据他前世的记忆,运-10项目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正式立项,代号“708工程”,由沪市飞机制造厂牵头,汇集了全国三百多个单位的精锐力量,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攻关。
这是一个承载了太多期望,也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庞大工程。
如果历史的轨迹没有因为他的到来而发生太大偏转,那么最迟明年,运-10的第一架原型机就将完成总装,进入地面测试阶段,实现举世瞩目的首次试飞。
然而,那次成功的首飞,却成了它生命中最璀璨、也是最后的绝唱。
首飞之后,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国外技术的冲击、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项目资金的断裂,以及最核心的,自身存在的诸多技术瓶颈和硬伤,这个被誉为“***长子”的争气机项目,在苦苦支撑了几年后,将于1985年被正式叫停。
所有的图纸被封存,研发团队被解散,那架曾翱翔蓝天的银白色大飞机,最终只能孤零零地停在厂房外的草坪上,任凭风吹雨打,慢慢锈蚀,成为一代航空人心中永远的痛。
白杨绝不允许这样的悲剧重演。
只是,现在的情况他还需要一个切入点。
一个合情、合理、能够顺理成章地将自己脑中的技术“输送”出去的切入点。
想要找到这个切入点,首先就必须全面、详细地了解现有的运-10项目,究竟进行到了哪一步,遇到了哪些具体的技术瓶颈,卡在了什么地方。
只有把准了脉,才能对症下药。
“运-10项目……”白杨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这个项目在当下的保密级别,绝对是最高的那一档。虽
然他因为“神鹰一号”和“天工”芯片的巨大功绩,在整个科技系统内拥有极高的权限和地位,但毕竟航空领域,尤其是民用大飞机制造,并非他目前主管的核心业务。
哪怕之前他搞过第三代战斗机的项目,但和运10相比,还是差了点意思。
“看来,还是得先跟周部长探探口风。”白杨心中有了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