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471章 白杨之名渐渐传播(第2页)

第471章 白杨之名渐渐传播(第2页)

他没有去处理那些表面的溢出数据,而是直接绕到了后端,开始修改底层的调度算法。

他的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庖丁解牛般的精确和自信。

“增加一个前置判断指令,对所有进入三号阵列的数据包进行二次校验……把高频浮点运算任务平均分配给七号和八号逻辑单元……重新设定温度报警阈值的动态范围……”

一条条指令被他迅速输入,原本狂暴混乱的数据流,就像一匹被驯服的烈马,渐渐变得平缓、有序。

屏幕上刺眼的红色警告代码,一条接一条地消失,最终,整个屏幕恢复了代表正常的绿色。

“搞定了。”沈桦林轻轻敲下回车键,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旁边的助理看得目瞪口呆,他刚刚和几个同事忙活了半个多小时都没解决的问题,在沈组长手里,前后不过五分钟,就迎刃而解了。

这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差距了,这简直就是境界上的碾压。

“沈组长,您……您是怎么看出来是底层调度算法的问题的?”助理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沈桦林端起旁边已经凉透了的搪瓷缸子,喝了一口浓茶,淡淡地说道:“你看的是数据,我看的是数据的逻辑。数据会说谎,但逻辑不会。”

助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崇拜。

解决了问题,机房里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沈桦林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子,从自己工作服的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摸出几张折叠起来的纸。

这是前几天白杨托人带给他的,一份关于“工业软件底层架构”的技术构想。

纸张因为反复的翻看,边角已经有些卷曲。

但沈桦林每次看,都依然能感受到初见时那种震撼。

白杨用一种超前得近乎妖异的眼光,为他描绘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计算机不再仅仅是进行科学计算的工具,而是可以深入到工业设计的每一个毛孔,从一个螺丝钉的建模,到一条生产线的模拟,再到一个工厂的数字化管理……

这种思想,比他们现在正在攻关的“星河”项目,还要宏大,还要遥远。

如果说,“星河”是在为这个国家造一把好用的锤子,那么白杨的这份构想,就是在设计一整套智能化的、可以自我进化的工业母机!

“这家伙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沈桦林喃喃自语,心中又是感叹,又是佩服。

他和白杨是大学同学,曾经睡在上下铺的兄弟。

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指针已经指向了深夜十一点。

“收工了,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吧。”沈桦林站起身,对机房里的其他人说道。

脱下工作服,换上自己的便装,沈桦林骑着一辆半旧的“永久”牌自行车,汇入了四九城深夜寂静的街道。

秋夜的风已经带上了凉意,吹在脸上,让他因为长时间工作而有些发热的头脑清醒了不少。

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除了偶尔驶过的卡车,宽阔的长安街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

他家住在离计算机研究所不远的一个大院里。

和普通人印象中的大杂院不同,这个院子规划齐整,青砖灰瓦,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门口站岗的哨兵,却无声地说明了住在这里的人身份不凡。

沈桦林是地道的四九城人,沈家在这里,也算得上是有名有姓的家族了。

他的爷爷辈曾是前清的翰林,后来投身实业,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则进入了体制内。

虽然算不上顶级的权贵,但根基深厚,人脉广博。

他当初选择去哈工大读计算机,家里其实是有些不理解的。

在长辈们看来,搞那些叮叮当当的机器,远不如走仕途来得体面。

但沈桦林性子执拗,认准了的事情,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好在后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他也在计算机研究所里做出了成绩,家里的态度才慢慢转变。

将自行车停在院里的车棚,沈桦林轻手轻脚地走进自家的小院。

正屋的灯还亮着,但父母的房间已经熄了灯。

他知道,亮着灯的,一定是爷爷的书房。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