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是制备工艺。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法,将高纯度镓(99。99%)、铟(99。99%)、锡(99。99%)按比例置于石墨坩埚中,抽真空至10^-3Pa,通入高纯氩气保护,升温至300℃,保温搅拌2小时,使其充分合金化……”
工艺流程写得无比详细,每一个步骤的温度、时间、真空度、气氛要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仿佛不是一份理论方案,而是一份已经经过了千百次验证的,成熟的生产SOP(标准作业程序)。
陈景明越看越心惊。
这份工艺流程,逻辑严密,考虑周全,完全规避了镓在高温下容易氧化和挥发的问题,而且对设备的具体要求也提出了明确的指标。
这根本不像是纸上谈兵!
他的手,开始微微有些颤抖。
他翻到了第三部分:应用方案设计。
第一个设计,就是《芯片用无泵循环散热模组》。
图纸上,画着一个比火柴盒大不了多少的金属块,内部却是无比精密的微通道结构。
方案里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芯片热源和散热鳍片之间的温差,形成“热虹吸效应”,驱动液态金属在密闭的腔体内自行循环,无需任何外部动力,就能将芯片核心的热量高效地带走。
“……基于该方案,可将高性能CPU的核心工作温度,在同等功耗下,降低20℃至30℃……”
看到这个结论,陈景明倒吸了一口凉气。
降低20度!
对于芯片来说,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更低的漏电率,更高的运行频率,更长的使用寿命!
这意味着,我们国家正在迎头追赶的计算机产业,将会在最核心的散热环节,一步跨越到世界之巅!
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在怦怦狂跳,血液冲上大脑,让他的脸颊都有些发烫。
他迫不及待地翻到下一个应用方案。
《可控核聚变‘未来’装置第一壁液金冷却包层概念设计》。
“未来”装置!
这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中了陈景明的脑海。
这是国家最高等级的几个绝密项目之一,他只是因为研究所参与了其中部分耐辐射材料的研发,才隐约知道这个代号的存在。
那是一个旨在将“人造太阳”变为现实的伟大工程!
而这份文件里,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它的名字!
陈景明的手抖得更厉害了,他几乎要拿不稳那几张纸。
他看到图纸上,那如同巨兽环廊般的托卡马克装置真空室外壁,被一层复杂的,如同血管网络般的管道系统所包裹。
方案阐述,利用液态金属超高的沸点和良好的导电性,将其作为第一壁的冷却剂和氚增殖剂。
它不仅能承受上亿度等离子体传递过来的恐怖热通量,还能在强磁场作用下,通过磁流体发电效应,将一部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极大地提升能量转换效率!
疯了!
这简直是疯了!
陈景明感觉自己的世界观正在被颠覆。
散热,还能这么玩?
这已经不是散热了,这是在构建一个能量循环系统!
他死死地盯着那份结构图,仿佛要把它刻进自己的脑子里。
图纸旁边,还有一行行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和模拟数据,从流速分布到压力梯度,从热交换效率到中子吸收截面……每一个数据,都精准得不容置疑。
他甚至看到了最后一个,也是最疯狂的一个应用设想。
《高超音速飞行器热端部件主动式散热蒙皮技术》。
将液态金属,灌注于飞行器头锥、机翼前缘等气动加热最严重区域的内部微通道网络中,形成一个动态的、智能的冷却循环系统。
它能像生物的血液循环一样,将前端承受的数千度高温,迅速传递到机身其他温度较低的部位散发掉,从而让飞行器突破“热障”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