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接通了,是省工业厅。
“我是华东汽车厂王建业!报告领导!成功了!我们的‘东风一号’,正式下线!一次点火成功!引擎运转平稳,各项数据初步测试全部达标!”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哭腔,对着话筒大声地汇报着。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爆发出同样激动的声音:“好!好!好!建业同志,你们立了大功!我马上向部里汇报!”
消息,就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以最快的速度,层层上报。
省里,部里……
最终,一份印着“特急”字样的文件,被秘书轻轻地放在了第一机械工业部,周领导的办公桌上。
周领导正在批阅一份关于大型锻压机床的文件,听到秘书的报告,他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他放下手中的钢笔,拿起那份薄薄的电报传真,只看了一眼,脸上那万年不变的严肃表情,便如春日冰雪般融化了。
“成了?”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欣喜。
“是的领导,华东厂刚刚传来的消息,样车下线,点火成功。”秘书恭敬地回答。
“好啊……”周领导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四九城熟悉的灰色天空,今天却觉得这天空格外高远。
当初,是白杨拿出的一整套,从引擎、变速箱到底盘悬挂的完整技术图纸,建议筹备这个项目。
现在,图纸变成了现实。
“通知下去,”周领导转过身,眼神果决,“备车,我亲自去一趟华东厂。我要亲眼看看我们自己的小轿车!”
命令下达,整个一机部都高效地运转起来。
当天下午,周领导一行人的专车,就悄无声息地驶入了华东汽车制造厂。
没有欢迎的横幅,没有喧闹的锣鼓,一切从简。
但王建业和李国梁,还是带着厂里的核心技术人员,早早地等在了办公楼前。
看到周领导从车上下来,王建业快步迎上去,激动地握住他的手:“周部长,欢迎您来指导工作!”
“是来检查成果的。”周领导的笑容温和而有力,“建业同志,辛苦了。车呢?带我去看看。”
“是!这边请!”
那辆海鸥灰的“东风-1型”,此刻已经被擦拭得一尘不染,静静地停放在厂区的试车道上。
周领导围着车,仔仔细细地走了一圈。他不像是在看一辆车,更像是在审视一件艺术品。
他用手抚过车身流畅的腰线,感受着那平滑的漆面;他拉开车门,听着那“砰”的一声沉稳而厚重的关门声,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声音,就对味了。”他赞许道。
“李国梁同志,”周领导看向一旁紧张得手心冒汗的总工程师,“你来给我介绍介绍。”
“是!领导!”李国梁向前一步,立正站好,像个即将接受检阅的士兵。
他深吸一口气,打开了引擎盖,开始了他早已在心里演练了无数遍的介绍。
“报告领导,‘东风-1型’搭载的是我们自主生产的1。8升直列四缸发动机,采用了顶置凸轮轴和多点电喷技术,最大功率可以达到95马力,峰值扭矩145牛·米。匹配的是五档手动变速箱……”
李国梁的语速很快,但吐字清晰,一连串的数据从他口中流出,没有丝毫的停顿。
这些数据,在当时国内的汽车工业领域,不亚于天方夜谭。
它已经完全超越了老旧的“老上海”,甚至比一些进口的东欧车,性能还要优越,几乎达到了九十年代初合资桑塔纳的水平。
“……经过初步测试,百公里加速时间在14秒左右,最高时速可以超过150公里,而百公里综合油耗,我们控制在了8升以下!”
周领导静静地听着,眼神越来越亮。
“自主化率呢?”他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
“报告领导!除了少数几个传感器和电喷模块的核心芯片需要进口,其余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身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二!”李国梁挺起胸膛,骄傲地回答。
“好!”周领导重重地拍了拍李国梁的肩膀,“年产量能到多少?”
一旁的王建业立刻接话:“报告领导!配套的新生产线已经完成调试,第一年,我们有把握完成一万五辆的生产任务!三年内,经过磨合和优化,年产量可以稳定在五万辆以上!”
五万辆!
这个数字,让周领导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真正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