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张师傅是所里的老人了,一辈子勤勤恳恳,就是有点“抠门”,对经费看得特别紧。
老张被白杨鼓励了一下,胆子大了些,他指了指眼前这台结构复杂、怎么看都透着“昂贵”气息的样机,压低了声音,但语气里的心疼却是掩饰不住的:
“白所,您看这台样机……从立项到现在,七七八八加起来,各种材料费、加工费、还有从外面协作单位请专家、买设备的钱……我粗略算了一下,怕是已经花掉快……快一千五百万了啊!”
“一千五百万!”
这个数字一出来,周围几个年轻点的研究员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在这个人均月工资只有百来块钱的年代,一千五百万是什么概念?
简直是天文数字!
足够建起好几个规模不小的工厂了。
老张看着白杨,脸上写满了担忧:“咱们研究所经费本来就紧张,这么多钱砸下去,就为了……就为了这么个‘样子货’?我知道这东西技术含量高,是尖端玩意儿,可……可它毕竟只是个样机啊,离真正能用,还不知道有多远呢。”
“万一……万一后面路线走不通,或者效果达不到预期,这……这不是太浪费了吗?”
他的话,也代表了在场一部分人的心声。
大家埋头苦干,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固然有成就感。
但想到这背后是天文数字般的投入,心里也难免会打鼓。
尤其是对于经历过苦日子,习惯了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老一辈科研人员来说,这种“大手大脚”花钱的方式,确实让他们感到不安。
白杨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
他理解老张的心情,也理解大家的顾虑。
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这种想法是根深蒂固的。
等到老张说完,车间里一时间有些安静,只有远处机器的低鸣还在持续。
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白杨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白杨环视了一圈众人,脸上露出了郑重的表情,但语气依旧平和:“老张,还有大家,你们的顾虑,我完全理解。一千五百万,确实不是个小数目,放在哪里都是一笔巨款。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他顿了顿,伸手轻轻拍了拍样机冰冷的金属外壳,继续说道:“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台样机,它不仅仅是一台机器,一个‘样子货’。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技术验证平台。”
“我们提出的很多新理论、新设计,光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计算机模拟里,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把它真正制造出来,让它运转起来,我们才能发现那些在理论推演中被忽略的问题,才能验证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否真正可行。”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台样机,就是我们‘躬行’的第一步,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时,脚下那块最关键的‘探路石’。”
“第二,它是需求牵引的标杆。”
白杨的声音提高了一些:“我们为什么要搞激光雷达?因为我们的国防、我们的工业需要它!”
“但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需求?精度要多高?探测距离要多远?环境适应性要多强?”
“这些具体的需求指标,如果仅仅依靠想象和推测,很容易脱离实际。”
“有了这台样机,我们就可以拿着它,去给潜在的用户——比如军队,比如其他工业部门——做演示,让他们直观地了解这项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然后,他们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应用场景,提出更明确、更具体、也更符合实战或实际生产的需求。”
“这样,我们后续的研发方向才能更精准,避免走弯路。”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白杨的语气变得更加郑重,“它是我们凝聚人心、争取支持的‘定心丸’和‘敲门砖’!”
他看着众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大家想想,我们正在做的,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难度极大,挑战极多。”
“上面为什么要持续给我们投入?凭什么相信我们能搞成?光靠几页报告、几张图纸吗?不够!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台样机,哪怕它现在还不完美,哪怕它成本高昂,但只要它能运转起来,能初步展示出我们设想的功能,它就能向上面、向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的人证明:我们不是在空谈!我们有能力、有决心,把这件难事干成!”
“有了它,我们就能更有底气地去申请后续的研发,去协调相关的配套资源,去说服更多的协作单位加入进来!”
“它就像一面旗帜,告诉所有人,我们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且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所以,”白杨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台样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我们的信心、决心和未来的希望!你说,这一千五百万,花得值不值?”
车间里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