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一位年轻官员在短暂的犹豫后,果断的出来,走到贾琏的面前,拱手行礼:“付强,见过贾公!”
贾琏面带微笑,抱手回礼:“贾某有礼!”
有一个人开头后,年轻的官员们不断的走上前拜见贾琏,甚至都要排队。
相比之下,年轻官员们似乎对各位阁臣,都没有那么迫切的上前拜见的意思。
在京的官员中,年轻的官员不多,四十岁以下的占了四分之一。这其中又有八成,选择了在这个时候,走到贾琏面前见礼。
不是说阁臣们不受欢迎,实在是一些年轻官员的级别低,够不着他们。
如此,显得贾琏非常的受欢迎。
用一个现代的词,这些年轻的官员,就是所谓的自来水。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出自研发厅等新设的部门。
大朝会开始,官员陆续进宫,大殿之内排序,贾琏还是站在第二排。
李元至,林如海领众臣行大礼,三呼万岁之后,平身。
不待群臣说话,胡敏上前一步,大声道:“有诏!”
群臣皆躬身听旨,胡敏手举圣旨:“阁臣权高责重,不容有缺,国家有制,当循制而行。先帝设内阁候补之制,顺延即可。钦此!”
林如海领衔:“臣等遵旨!”
事关内阁大臣之位,皇帝有决断权,本就不用与大臣们商量,再有先帝遗制,李元以中旨的形式宣读,一点毛病都没有。
如此,群臣无论再如何不甘心,也没人敢跳出来说话。
阁臣补位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既然承认了承辉帝留下制度的合法性,自然要补上两个候补大臣的位子。这是一定要说清楚的,否则就做不到名正言顺。
林如海这方面的觉悟很到位,既然李元不改先帝的制度,那就要站住来补上一块砖,彻底的稳固住。
“陛下,候补内阁大臣有缺,还请陛下及时示下,何人可补。”这一句话,就是在代表群臣,确认李元关于内阁大臣增补制度的话语权以及合法性。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从法理上李元彻底的坐稳了皇位,谁敢质疑皇位,就是天下人的公敌。
真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当然你要谋反成功了,那又是另外一套说辞了。
毕竟,成王败寇,古来如此。
“增补阁臣一事,内阁商议一个二十人大名单出来,并列理由,容朕观后再定。”李元很满意林如海的行为,心里不免暗暗得意了一番。
得意的原因也很简单,他算是体会到了在人事问题上大权在握的真实感受。
这就是高举先帝遗制的好处,没人敢多嘴。除非贾琏个人拒绝,三请三辞之后,还是不肯接受,那才要另算。或直接下旨,或接受推辞。
林如海道:“微臣领旨!”
林退下后,贾琏出列:“微臣叩谢皇恩!”
这就表示无条件接受皇帝的安排,顺延入阁,排名第五。
这也是李元得意的一个点,贾琏入阁之后,因为林如海的关系,注定只能排名第五。
这样一来,多了五年的时间,李元可以看看贾琏到底做到什么程度,也算是一个五年的考察期,如果一切都满意,五年后换届,彻底掌握话语权的李元,可以让贾琏接首辅的位子,也可以让李清接。真可谓是进退自如,尽在掌握。
群臣最关注的问题已经有了结果,此次大朝会剩下的时间未到寡淡,也没什么大事情要商讨了。
本来大朝会就是走形式的时候居多,真正的大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御前内阁会议说了算。
散朝之后,贾琏回到工部,清理办公室的时候,下属们纷纷来贺。
贾琏一一谢过后,带上私人物件,正式去内阁,也就是文华殿一代办公。
入阁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关于内阁增补以及工部尚书人选的名单。
贾琏第一次参加内阁的小会,却一点都不客气,林如海说明议题后,贾琏立刻开口:“卑职主张,此次内阁增补,应派巡视组往各地,以免带病列入候选,伤了陛下的圣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