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把意见转达给皇帝后,得到的回复也很明确,暂缓!
都是聪明人,很自然的领会了皇帝的意思,可以搞,但不着急,等贾琏回来再说,他最了解情况。
轰动全国的江南税案落幕了,贾琏起身回京。
此次江南税案,收回多少税不提,单单说苏松两地的官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对于全国官吏而言,起到了明显的震慑作用。
官员们再次清楚的认识,只要皇帝有决心,把贾琏派出去,对于地方官场而言就是阎王爷。
贾琏是不杀官员,但是罢免了一批,流放了一批。每一个官员的后面,可能就是一个家族,甚至是两个家族的兴衰。
这次税案的详细报告,经由邸报传送全国,对于大周的吏治,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
至少说明了一点,对于朝廷的政令,最好乖乖的执行。苏州和松江这两个地方的官员,就是在作死。
都把眼睛盯着苏州的林氏,以为贾琏不会奈何林氏,届时大家也有话说。
不料贾琏上来就流放了林氏的族长,随后派兵把林氏所有重要人物都给软禁了,大军甚至包围了林氏,摆出了稍有异动即灭族的态势。
吓人,太吓人了。
官绅勾结,试图借势首辅林如海的江南三司苏松知府下面各县令,都为自己的“聪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贾琏对江南官员下辣手,客观上达到了整顿吏治的效果。
官员们虽然照贪不误,短时间内肯定是要收敛一下的,避风头。
贾琏先乘专列返回,至京城火车站下车时,发现内阁大臣李清已经等在这里。
李清是主动要求来接贾琏的,不是想着修正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也没有修正的余地了,而是想着先接触一下,公事上提前沟通。
尽管双方是对立方,但是为了朝廷的大局,凡事也可以实现沟通,建立默契。
以前的很多矛盾,就是因为没有默契,或者说有一方破坏了“规则”,才导致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发的紧张。
这次江南税案,要说损失,内阁诸公一个都跑不掉,全都有损失。
即便是岳齐这个分管兵部的内阁大臣,在最后时刻也捏着鼻子,拿下了江南总兵。
当然这笔账算不到贾琏头上,而是熊方伙同江南巡抚,联名上奏,秋后算账的结果。
罪名那可太多了,吃空饷都是最轻的,大规模走私以及诸多血案才是重头戏。
这事情贾琏没掺和,如果这点事情都要贾琏掺和,熊方可以退休回家了。
谢过李清来接后,两人上车,马车内就两个人的时候,李清很直接的表示:“今后有事,你我可提前沟通一二。”
对此贾琏并不反对,甚至是欢迎的。毕竟能渠道很多不确定性。
“尽管此番争端的起因不在贾某,李相的建议还是好的,可以接受的。”
毕竟双方都很强大,谁都搞不死对方的时候,那就需要增加沟通,避免误判,减少摩擦。
至乾清宫,李元和内阁诸公皆在,贾琏上前一一见礼后,李元赐座后,将近期与内阁沟通商议的结果说了。
说完问贾琏:“税法修正可以慢慢来,全国性的商税补交,先生以为可行否,若可行,该如何执行?”
李元还是很担心贾琏因为提议新设独立税务局事宜被搁置,心生不满而不愿意卖力的。为此,措辞很讲究,当着阁臣的面直呼先生。
对此贾琏看的很清楚,所以起身表示不敢当众受先生的称呼。
李元从善如流,当众改了回贾卿,再问全国补税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