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不妥,有待商榷。”李清不能明着反对,只能有限的反对。
不同的身份,看待这个问题,自然是有不同的看法。
四个内阁大臣的意见不一,要说明确反对的就一个岳齐。
“都拟小票吧!”林如海不给他们机会,任何态度都要留下白纸黑字,免得回头说不清楚,毕竟兹事体大,不得马虎。
尽管很不愿意,所有人都拟了小票,贴在奏折上。
最后林如海当着众人的面,拟文如下【此议略显急躁,或可设专业商税机构,逐步推进。】
这个建议让众人看了都微微一惊,又都觉得似乎不是不能做到。
毕竟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省份倒是不那么在意商税专收的。
这个票拟,总体上没有触动基层士绅地主的根本利益。
只能说,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关键时刻,林如海也没敢去想动地主,他还是求稳的,因为这样最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也一定程度有利于国家。
站在贾琏的角度,他是真的想推动专业的税收机构出现,有了这个前提,才好进一步针对地主。
这个时空的周帝国还是有优点的,首先是先发国家,其次是集权。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进入工业化都有一段集权时期,即便是英国也不例外。美国也有林肯利用南北战争的集权时期,罗斯福就更别说了。
现代社会的所有后发国家,只要开始就采取了西方的制度,没有一个能起来的。
现在的周帝国因为贾琏的缘故,打下了坚实的重工业基础,民间的轻工业也处在一个快速扩张的阶段。
有了这两个先决条件,即便会出现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现象,因为集权的缘故,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还是能做到平衡。
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看现在的周帝国,东南沿海人口密集,短期内不缺劳动力,长江两岸的小农经济在工业浪潮面前,注定会出现大量人口东进,毕竟国人灵活且务实,所以不用担心缺乏劳动人口。后续还能指望一下产业内迁,毕竟资本家会自发的寻求更低的人力成本。
综上所述,贾琏最迫切的还是三点,首先是国内的工业发展速度,其次是外部市场的拓展,加快殖民速度。最后是税收统一。
还有一个就是现代政府架构的完善,这一点尽管很重要,但还不到着急的时候。完全可以等贾琏主导内阁了,再行搭建。
于是才有了贾琏的这份奏折,因为这是摆在他面前最难的也必须要啃下来的硬骨头。
贾琏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很有耐心的等待,毕竟现在他还没有入阁,只需要不停的向外部发送信号。
内阁这边将奏本送入宫内,李元看完奏本,再看票拟,最后将视线集中在林如海的小票上。
李元取来纸张,提笔写下一段话,江南商业补税数千万,为补收商税,钦差大军入江南方达成,可见问题之严重性。然则专设商税机构,必将与地方府、县生间隙,矛盾滋生,如何是好。故而或专设独立税收机构,又或暂不改变,只做税法。卿等再议,朕盼复。
皇帝的回复送回内阁,林如海看完后,传阅各位阁臣。
众阁臣看完后,深刻的体会到新君与先帝做事风格的不同。
承辉帝时期,很少这种直接表达意见的做法,都是通过暗示,将内阁推到前台。
李元则更愿意主动表达想法,要求内阁配合执行。
两种风格好坏不提,单单就效率而言,无疑李元的效率更高,不用阁臣们去猜。
这份李元的回复态度明确,要不直接设一个税务局,要不就不设,没必要搞个商税局出来,那样无疑会导致新旧部门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做到直接设一个独立的税务局,那就先改税法。过去的税法,肯定是不合时宜了。
这一次内阁的意见很快达成了统一,专设独立税务局一事急不得,应暂缓。税法修改之事,可待贾琏回京参与修订。
理由也很简单,贾琏最了解一线的情况。
意见上呈御前,李元虽然有点不满,但还是立刻回复,可!
内阁上下松了一口气,暂时转移视线,盯上了贾琏补上的江南商税。并且同时提出,是否针对京津、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也搞一次工商税收行动。这一次不用像贾琏这样大张旗鼓,由内阁发文下发,要求各省自行执行即可,毕竟贾琏在江南打了个样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