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西游之浪浪山的金蟾子 > 第200章 蛇精蝎子精宝莲葫芦(第1页)

第200章 蛇精蝎子精宝莲葫芦(第1页)

和金毛?不同,黄眉是真身前来。

奉了弥勒法旨,也要在这山上,当一段时间的庙祝。

如今黄眉依旧是将金觉当作金蝉子的,因此对金觉没甚好脸色。也不说话,入了弥勒佛殿就不再出来。

看着这不加。。。

雪停了,但浪浪山的清晨并不寂静。

霜气凝于枝头,每一片冰晶都在微微震颤,仿佛仍被昨夜那场言语风暴的余波所拨动。山道上积雪未扫,却已印下无数脚印,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像是大地本身在呼吸,吐纳着人类久藏心底的声音。赎言祠前的焚音炉余火未熄,灰烬中浮起点点微光,如同沉睡的灵魂正缓缓睁眼。

阿篱站在新碑之前,手中权杖轻触石面。那一行小字“此处曾坐着一位讲故事的老人”,竟在晨光中泛起淡淡金纹,似有生命般随风起伏。她闭目低语:“你走得太急,连告别都来不及说完整。”

话音落时,碑身忽然一震。

一道细不可察的裂痕自底部蔓延而上,随即从中渗出一缕墨色液体??不是血,也不是水,而是浓缩到极致的**文字之液**。它沿着碑面蜿蜒而下,在触及地面的瞬间化作一行古篆:

>**她说得对,我从未离去。我只是学会了以万种方式存在。**

阿篱睁眼,嘴角微扬:“又开始耍花招了。”

她知道,这不是幻觉,也不是残念回响。这是林知远留下的最后印记??当他将自身真识拆解、融入天地言语法则的那一刻,他的意识便不再局限于形体,而是成为了一种**规则性的存在**,如同风中的回声、纸上的墨痕、人心中突然浮现的一句话。

他成了“语言”本身的守护者。

就在这时,南方天际传来一声闷响。

不是雷,也不是炮,而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震动??那是**沉默的崩塌声**。三十六座残破言塔中最后一座,位于南荒断崖边的“哑塔”,终于彻底倒塌。尘烟升腾之际,一道赤金色的光柱冲天而起,直贯云霄。光中隐约可见无数扭曲的人影,他们口不能言,却用眼神呐喊,用手势书写,最终在空中拼出四个大字:

>**我们在此!**

这是被旧律盟强行抹去姓名与声音的三百七十二名“禁言者”的集体显形。他们的魂魄因《赎言录》之力复苏,借由林知远开辟的新言语秩序重见天日。

与此同时,心井深处,《未录志》再次翻页。

一页空白缓缓浮现图像:一座巨大的地下牢狱,铁门紧锁,墙上刻满被划掉的名字。镜头推进,只见一名年轻官员跪倒在地,双手被铁链贯穿,掌心鲜血淋漓地写下“我不认罪”四个字。画面定格,下方浮现注解:

>**许明远,永昌六年进士,因上书揭露科举舞弊遭革职囚禁,三年后死于狱中,史册无载。其妻携子投江,临终遗言:“若天下再无人敢说话,请替我说。”**

这一页出现的刹那,九州各地共有三十九人同时梦到同一场景。他们在梦中听见那个年轻官员的声音,清晰如耳语:“你说出来,我就活着。”

醒来后,他们中有两人提笔写下了从未对外提及的家族秘辛;三人向多年仇敌寄出了道歉信;还有四位曾在官场保持沉默的老臣,联名上奏要求重启“文祸案”平反程序。

舆论如潮。

朝堂震动。

而这一切,不过是林知远播下的种子,在时间土壤中悄然发芽。

数日后,含烟堂举行春祭。

学生们齐聚书院后山的“听雪亭”,准备诵读《赎言录》选段。主祭者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究,名叫沈怀瑾,曾是林知远的学生之一。他捧书立于亭中,正欲开嗓,忽觉手中玉简微微发热。

翻开一看,原本固定的章节竟自动流转,多出一篇从未收录的篇章??

>**《补遗?第七章:关于遗忘的代价》**

>

>“世人总以为忘记痛苦是一种解脱,殊不知,真正的痛苦,是连痛苦都被禁止回忆。

>

>我见过太多人为了活下去而选择失忆:母亲忘了儿子被征兵带走那天的眼泪,妻子忘了丈夫被押赴刑场前的最后一瞥,孩子忘了父亲教他写字时握着他的手。

>

>他们说,这样轻松些。

>

>可当所有人都忘了,谁来证明那些事真的发生过?

>

>当历史只剩下官方誊抄的版本,谁还能分辨真假?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