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打的话,以后就更没有机会打了。
况且皇上还下旨,要招抚荆襄呢。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高斗枢都不可能坐视襄樊营做大的。
而从韩复的角度出发,他可以通过高斗枢,通过张文富和朝廷眉来眼去,甚至私下接受朝廷的招抚。
但在明年开春之前,郧阳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因为真实的历史上,到今年冬天的时候,南京小朝廷以高斗枢固守郧阳有功,擢高斗枢为右都御史,让他巡抚汉中,都督陕北军事。
高斗枢走了没多久,清军南下。
驻守郧阳的王光恩三兄弟的兵马,虽然多次击败过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的侵犯,但清军一来,郧阳文武就麻溜的投降了。
王光恩虽然是做贼出身,但不知道为什么,对张献忠政权也好,对李自成政权也好,是一万个的瞧不上。
对大西和大顺重拳出击,百折不挠,誓死不从,对我大清则是箪食壶浆,喜迎王事。
只能说反贼何苦为难反贼。
王光恩等人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也侧面说明了至少在这个时代,大西也好,大顺也罢,确实是没什么号召力和吸引力。
虽然往后十几二十年里,华夏大地上抗击清军的主力是大西政权和大顺政权的余部,但大家打得始终都是明廷的旗帜,是用明廷的招牌来凝聚人心的。
这也是韩复为什么将俘虏的张文富和周安等人放回去,并且愿意和明廷保持私下联络,眉来眼去的原因之一。
反正如果明年开春能顶住清军的第一波攻击的话,之后还是要改旗易帜,重归大明的怀抱的,所以现在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但郧阳必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否则的话,等到明年清军南下时,王光恩投降,清军占领郧阳,那么襄阳立刻就变成孤城一座,不再具备防守的价值。
韩复的打算是,郧阳襄阳连成一片,封锁汉江上游,使得李过、高一功等率领的大顺西路军也好,还是追击李过高一功的清军也罢,都不能通过郧阳顺流东下,威胁襄樊腹地。
同时依托郧阳、均州、光化县以及襄阳构筑防线,使得汉水以南、以西的这个区域内,能够保持相对的安宁,让襄樊营可以有一个大后方进行输血和发育。
如此一来,即便是襄阳最终还是守不住,韩复也可以层层撤退,退到武当山和大巴山中,提前效仿夔东十三家故事。
等到阿济格击溃大顺主力,撤回京师休整以后,自己就可以再出来收拾局面,收编李自成和左良玉余部。
到时与何腾蛟勾勾兑,说不定还能混个伯爵侯爵啥的。
这是韩复自从穿越以来,就一直在构思、完善和推进的一种依托鄂西有利地形,进行弹性防御的战略。
这个弹性防御战略,以被汉水、长江三面环绕的鄂西为腹心,以襄、郧为头尾。
襄樊若是能守得住,那么韩复将会有一大片广袤的后方用来发育、屯田和练兵。
而若是襄樊守不住,那么就退到大山之中,避其锋芒。
等清兵走了,自己再重新出山,继续以襄樊作为基地来发育。
他再来,我再走,他再走,我再来,就像是会伸缩的弹簧一样。
核心就是灵活机动,不打仗。
而想要贯彻这样的思路,拿下郧阳,封锁汉江是重中之重,否则没有了腹地,敌人又从东西两路而来的话,还玩什么弹性战略,只能老老实实的和李过、高一功、田见秀、刘宗敏、袁宗第等人一样,南下湖南,受何腾蛟的招
抚了。
那样一来,失去了地盘,没有独立粮饷来源的韩复,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再发挥什么作用了。
想要实行弹性防御战略,襄阳和郧阳这一头一尾,都极为关键。甚至后者比前者还要重要。因为襄阳丢了,韩复还能够撤到大山当中等待时机,而若是郧阳丢了,撤都没地方撤,只能彻底放弃荆襄之地。
因此,高斗枢就算是不来打自己,自己也要主动的去会一会高斗枢,试一试王光恩、王光兴兄弟的成色。
韩复在谷城待了五六天,决定把宋继祖的第一局、贺丰年的第四局、梁勇的第五局,以及新编第七、第十、第十一局组成两个混编司,分别驻守谷城和光化。
并将这两个混编司,合并为襄樊营西营,以宋继祖为坐营官,总管营务,有事直接向韩复汇报。
以贺丰年和梁勇分别为西营第一、第二两司的干总,各率所部驻守谷城和光化。
接下来韩复还会从襄阳抽调新勇营的士卒,充实到西营当中,使得西营逐渐扩张到两千战兵的规模。
光化侯御封所部兵马,作为具有示范效应的统战对象,暂时允许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而谷城的冯养珠留下的兵马,韩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消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