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仙朝鹰犬 > 第93章 父母人脉九族发力(第2页)

第93章 父母人脉九族发力(第2页)

“因为真正的力量,不该寄托于奇迹。”她凝视着他,“你们已经走到了可以自己点亮火炬的地步。若还需依赖我留下的一粒星砂才能前行,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话音落下,她的身影开始消散,如同晨雾遇阳。

“等等!”贺妙君伸手欲挽留,“你说你会回来……可在雪中开花,在孩子问出‘为什么’的时候……可如果那一天迟迟不来呢?”

卓碧玉回头一笑,唇角微扬,一如当年桃树下的模样:

“那就请你替我等待。当你看到第一个孩子蹲下身子,把种子埋进泥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已经在路上了。”

光影尽散,唯有星砂静静悬浮于空中。

贺妙君将其收入怀中,转身走出地宫。他对随行学者只说了一句:“封存此地,立碑为誓:此处不许重建,不准挖掘,唯有持铜镜、诵《光志录》者,方可入内。”

回到南陵书院后,他召集所有行知旅人,宣布新的使命:

“从今日起,我们不再等待风暴来临。我们要主动走进那些尚未觉醒的角落,去唤醒沉睡的良知。你们每个人,都将成为一面活的铜镜。”

于是,新一轮的播种开始了。

有的弟子潜入皇城暗巷,混入誊抄局,在官方修订版《南陵春秋》中偷偷夹入原始段落;有的奔赴边陲军营,教士兵识字时顺带讲述“榜乱纪”的真相;更有女学生伪装成绣娘,进入贵族府邸,在屏风绣图中隐藏茉莉图案与隐语诗句。

而在民间,变化悄然发生。

某日清晨,一位老农在田埂上发现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你签下的契,真的看过内容吗?”旁边还画着一个打叉的榜单图案。他怔住良久,回家翻出祖传的地契,第一次认真读完了每一行小字。

又有一夜,京城茶馆说书人讲起“碧玉先生焚榜记”,台下听众泪流满面。官差闯入欲抓人,却发现满堂观众齐声背诵《光志录》序言,声浪如潮,震得屋瓦嗡鸣。最终官差默默退去,临走前低声说了句:“我娘也曾提过这个名字。”

最令人震动的,是一场发生在皇宫内的变故。

那位曾颁布“禁干预书院令”的年轻皇帝,在批阅奏章时突然晕厥。太医束手无策,御前大臣惊慌失措。直到一名贴身宦官想起他曾收藏一本禁书,悄悄取出《光志录》放在枕边。奇迹般地,皇帝苏醒,第一句话竟是:“朕梦见她了……她说,别让灯火熄灭。”

自此之后,他下令恢复所有被删减的教材,并秘密设立“影律研究司”,专门调查历代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思想禁锢。他还亲自撰写《自省诏》,承认先祖参与构建影律体系的事实,向天下谢罪。

然而,反对之声也随之高涨。

朝中元老联合上书,称皇帝“惑于异端,动摇国本”,更有宗室亲王密谋政变,欲拥立一位主张“复古归律”的皇子登基。一时间,风雨欲来,暗流汹涌。

就在局势最紧张之时,全国数百座问心园同时举行“静灯仪式”。万千民众手持纸灯,齐聚园中,默默点燃茉莉香油。没有呐喊,没有口号,只有微弱却连绵不绝的光芒,像星河倒映人间。

那一夜,天空再度裂开缝隙,但这次并非黑光降临,而是亿万颗星辰逐一亮起,排列成一行古老文字:

**“心之所向,即为律。”**

观星台上的贺妙君仰望着苍穹,泪水滑落脸颊。

他知道,这不是神明的旨意,而是无数人在同一时刻抬头仰望、心中默念同一个名字的结果。是林小禾、陈十三、吴阿娘……是每一个曾在黑暗中坚持说“不”的普通人,用他们的记忆与信念,逆写了天命。

数月后,政变阴谋败露,主谋被贬。皇帝颁布《明心诏》,正式承认“榜乱纪”为真实历史,追封碧玉先生为“启明夫人”,并在南陵书院旁修建“记忆之馆”,陈列所有幸存的手稿、铜镜与口述记录。

但贺妙君依旧每日回到那株茉莉树下。

一日黄昏,一个小女孩跑来找他,手里攥着半片破碎的铜镜。

“爷爷,我在村外废庙捡到这个。”她怯生生地说,“庙里没人了,但墙上写着一句话:‘如果你看见这面镜子,请告诉别人,我也曾说过不。’”

贺妙君接过铜镜,指尖拂过裂痕。忽然,镜面微光一闪,映出一间昏暗的牢房,一名女子蜷缩在角落,手腕戴着影契镣铐。她抬起头,正是年轻的卓碧玉。

“这是……她最后的日子。”贺妙君哽咽。

小女孩仰头问:“她后来怎么样了?”

“她死了。”贺妙君轻声说,“但她又活了。因为有人不肯忘记她。”

女孩想了想,从怀里掏出一颗种子,递给贺妙君:“这是我奶奶给我的,她说,这是从第一株茉莉树上摘下来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