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推了推轮椅,温和道:“因为他们害怕被你们的问题难住。”
小女孩接着问:“那如果我们问得太多了,会不会把世界问塌了?”
林昭笑:“不会。
只会把它问得更真实。”
这时,盲女乐师走来,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是她用盲文刻写的旋律名:
>《她说不必点亮新的长明灯》
林昭点点头:“明天就教孩子们唱。”
哑僧也在旁坐下,手中捧着一块新刻的石板。
林昭借着夕阳看清上面的符号??不再是单一文字,而是一组流动的图腾,像语言,像音乐,像心跳,又像风吹过麦田的节奏。
他忽然明白:这便是未来的文字雏形。
它不属于任何一族,却能被所有人感知。
夜深人静,林昭独坐院中,取出那支焦黑的灯芯笔,在泥地上缓缓写下几个字:
>“清婉,我懂了。”
话音刚落,地面竟自行蔓延出后续文字,仿佛大地在回应:
>“懂了就好。
>记住,最亮的光从来不在天上,
>而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那一瞬眼神。
>当你看懂了彼此,黑暗就不成立了。”
林昭抬头望天。
星河浩瀚,不见长明,却处处微光闪烁。
他知道,从今往后,再不会有统一的圣典,不会再有唯一的权威解释,也不会再有万年不灭的灯。
但这没关系。
因为每一个敢于说“不一样”
的人,都是执灯者。
每一个认真倾听他人话语的人,都是守夜人。
每一个在纸上写下真心的孩子,都是继承者。
文明不再依赖某个伟大的个体去照亮,而是由亿万平凡之人共同点燃。
这才是她想要的世界。
这才是真正的“人在文在”
。
风起时,桃花又一次纷飞。
林昭轻声呢喃:“清婉,春天到了。”
无人应答。
但整个天地,都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