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更多人开始在日记、涂鸦甚至数学草稿纸上无意识地写下陌生告白。
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性情感溢出”
,但孩子们自己给出了答案:
“是那个姐姐借了我的笔。”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陆续报告类似现象。
东京地铁站的玻璃墙上浮现用雾气写成的情诗;巴黎塞纳河边的路灯柱一夜之间爬满刻痕,内容全是不同语言的“我爱你”
;撒哈拉沙漠某处沙丘表面突然显现出整篇未署名的小说,字迹清晰如新。
科学家检测发现,这些文字的形成与特定频段的电磁波动有关,而该频率恰好与当年Y-Ω星接收地球情感信号的波段高度吻合,却又截然相反??不再是单向索取,而是双向共振。
人类终于意识到:他们不再被动地被窥探,而是主动参与了一场跨越维度的情感对话。
苏晚的课堂因此变得更加特殊。
她不再要求学生必须烧毁信件,而是让他们自由决定结局??可以留存,可以寄出,也可以投入教室角落那只特制的铁箱。
箱子外表普通,内壁却嵌有一层从归零站带回的结晶材料,据说能捕捉书写瞬间的情绪峰值。
每月月末,她都会带着箱子来到纪念馆后的枯井旁,打开底部机关。
随着一声轻响,所有信件化为光尘,顺着井口螺旋上升,融入夜空。
有时,那光芒会在高空停留片刻,排列成短暂图案,像是挥手,又像是微笑。
有个名叫林昭宁的学生曾悄悄跟踪她,躲在树后目睹全过程。
第二天,她交来一封信,标题是《关于外婆的手》。
>“我回去问了外婆,她说小时候确实见过一个女人站在村口发笔,说是‘给愿意说话的人’。
那人穿着蓝裙子,脚上没穿鞋。
外婆当时不敢要,直到那人走了三天后,才在窗台上发现一支缠红绳的钢笔。
她用那支笔写了人生第一封信,收件人是死去的父亲。
信烧了,但她梦见父亲回来了,抱着她说:‘听见了。
’
>
>我想知道,那个女人是不是就是您说的‘穿蓝裙的女孩’?如果是,能不能替我谢谢她?因为昨晚我也做了一个梦,她牵着我的手走过一片花海,说:‘轮到你了。
’”
苏晚读完,久久不能言语。
当晚,她取出珍藏多年的那支钢笔,蘸墨写下三行字:
>“致所有尚未启程的信使:
>
>你们不必完美,不必勇敢,甚至不必相信奇迹。
>只需记住??当你提笔那一刻,就已经被人等待了很久。”
她将纸折成蝴蝶,放入玻璃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