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大明兽医,开局给朱标续命 > 167 县尊老爷好神奇(第2页)

167 县尊老爷好神奇(第2页)

工坊昼夜不停,赶制演示模型:一边陈列缴获的“赤炉”及其毒芯构造,配以中毒者肺叶标本;另一边展示新型过滤炉运作原理,现场点燃无毒蜂窝煤,邀请观众近距离嗅闻烟气。更有清扬带领女匠团队,编排一出《煤火记》皮影戏,讲述矿工苦难、匠人革新、奸佞作乱、太子护民的故事,寓教于乐。

与此同时,淮安方面再传捷报:第二批北来马车被截,车内藏有数十斤“腐心灰”原粉,驾车者供认受燕王府亲信指使,欲送往浙江、福建等地分销点,混入民用煤中。

兵部以此为据,奏请加强沿海巡防,防止燕王勾结倭寇走私毒物。朱元璋终于发话:“准所奏,着沿海卫所严查往来舟船,凡涉北平行商,一律登检。”

北平,燕王府。

朱棣看完战报,久久不语。

姚广孝立于庭前,轻声道:“殿下,他们的阵脚并未乱,反而借势凝聚人心。如今民间热议‘明鉴大会’,不少人开始相信太子确实在为民除害。若任其发展,您的‘仁义’形象反将受损。”

朱棣冷笑:“我何曾想要仁义?我要的是混乱。可现在,他们把混乱变成了秩序。”

“那便打破它。”姚广孝眸光一闪,“派死士,刺杀清扬。”

“什么?”朱棣一怔。

“清扬是工坊灵魂,更是‘清瘴散’与‘照影露’的关键研制者。她若暴毙街头,百姓必疑药有问题。届时群情激愤,纵有千场‘明鉴大会’也难挽回信任。而且……”他顿了顿,“她还是董桂花最在意的人。”

朱棣眯起眼:“你是说,伤其一人,断其一臂?”

“不止。”姚广孝低语,“是要让董桂花愤怒。一个聪明人一旦动情,便会犯错。”

密令下达,一支由十二名顶尖刺客组成的“影鸦队”悄然南下,每人皆精通易容、毒杀、遁逃之术,任务只有一个:在“明鉴大会”前三日,诛杀清扬。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已落入一张巨网之中。

早在周文远落网当日,董桂花便预判到对方可能铤而走险,遂启动“萤火计划”??以锦衣卫为核心,联合五城兵马司、漕帮眼线、江湖细作,布下三层情报网,覆盖南京周边三百里。所有出入城门的陌生面孔均被记录画像,驿站、客栈、渡口设暗桩二十四时辰轮守。

第五日黄昏,一名“卖花老妪”在工坊外徘徊,欲向清扬献花。护卫觉其步态僵硬,拦下盘查,竟在其篮底夹层发现一枚淬毒银簪。审讯之下,供出“影鸦队”已在城外集结,分四路潜入,主攻方向正是清扬每日归途必经的胭脂巷。

董桂花闻讯,立即调整部署。

他命清扬仍按原路线返家,却在巷口布下重重埋伏,并安排一名身形相似的锦衣卫女官假扮其人。当夜三更,黑影掠屋而至,一刀斩向“清扬”脖颈,却被早埋伏的弩箭射穿肩胛。余党欲逃,四周灯火骤亮,数十名便衣齐出,短兵相接,不过盏茶功夫,六人被擒,三人伏诛,仅两人漏网。

审讯俘虏时,董桂花亲临刑房。

他未动刑具,只取出一块烧焦的陶片,放在桌上。

“认得吗?”他问。

刺客瞪眼不语。

“琅琊山的窑厂,也是你们烧的吧?”董桂花缓缓道,“你们以为毁尸灭迹就能掩盖踪迹?可你们忘了,火能烧东西,也能留下痕迹。比如这陶片上的‘燕’字,是用特制铁模压印的,全北平只有燕王府工坊才有这种模具。”

他逼近一步:“你们不是江湖人,是军中死士。靖海卫改制时裁撤的‘鹰扬营’,对不对?”

刺客脸色微变。

“你们效忠朱棣,我不怪你。”董桂花声音忽然低柔,“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杀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条活路?多少矿工的孩子将来能上学堂,多少贫户冬天不再冻死街头,全系在这块煤上。你们要砍断的,是千万人的命脉。”

刺客咬牙:“燕王才是真龙!”

“那你们告诉我。”董桂花冷然反问,“为什么真龙要用死人骨灰下毒?为什么真命天子不敢光明正大较量,只能躲在暗处放冷箭?”

对方哑口无言。

最终,六名刺客供出全部行动计划,包括北平方面的联络暗号、资金来源、以及一位隐藏在京中的高级内应??竟是礼部一名从六品主事,负责起草“明鉴大会”礼仪流程,原计划在大会上突然晕倒,诬陷吸入“清瘴散”毒气。

董桂花当机立断,将其秘密逮捕,并换上己方人员顶替职位。

第七日,天气转晴。

“明鉴大会”进入最后筹备阶段。工坊广场中央搭起巨型展棚,分为“毒炉揭露区”、“良炉演示区”、“医药验证区”三大板块。太医院派出三十名医官驻场,随时接受问询;兵部调拨五百精锐维持秩序;都察院特派御史全程监督,确保公正透明。

朱标亲笔撰写《告天下臣民书》,张贴于各大城门口:

>“朕知尔等有所惧,故不忍瞒。今开此会,非为夸功,实为答疑。煤可取暖,亦可伤人;政能利民,亦能误国。唯公开方可释疑,唯透明才能立信。望诸君亲临钟山,亲眼见,亲耳听,亲手触??然后,再做判断。”

民间反响空前热烈。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