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 130140(第19页)

130140(第19页)

“需一样东西,能增加黏合之力。”赵匡胤思索。他想起建筑工匠和泥制砖时,似乎会加入黄土以增加黏性。

他立刻差人取来黄土,按不同比例与煤末混合试制。

比例不佳,要么仍易散裂,要么燃烧不畅,烟大呛人。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

赵匡胤挽起袖子,亲力亲为,脸上、手上、官袍上皆沾满黑灰,他却乐在其中。这种专注于具体事务的劳作,竟让他体验到一种不同于处理朝政钩心斗角的纯粹乐趣。

诸葛亮偶尔路过,见昔日帝王这般模样,羽扇轻摇,笑而不语,眼中却有赞许之色。霍去病、尉迟敬德等武将好奇来看,却被赵匡胤抓了壮丁,帮忙搬煤和泥,叫苦不迭。

经过无数次试验,赵匡胤终于摸清了煤末、黄土、水的黄金比例。

和好的煤泥黑亮湿润,握之成团,触之即松,恰到好处。

将这煤泥填

入改良后的模具,以木槌夯实,再小心翼翼推出——一块形制规整、孔眼分明、结结实实的蜂窝煤终于诞生了!

赵匡胤捧着这第一块成功的“作品”,如同得了什么宝贝,脸上露出难得的、真切的笑容。

成型只是第一步,能否燃烧、是否好烧才是关键。

赵匡胤在院中砌了个简易灶台,将晾晒了一日的蜂窝煤放入,点燃柴火引燃。

初始,黑烟滚滚,气味刺鼻,显然是因为黄土比例或晾晒时间仍不足。

赵匡胤被呛得连连咳嗽,却仍坚持守在灶旁观察,记录着火势、烟色、燃烧时间。

一次,两次,三次……燃烧效果总不尽如人意。不是燃不久,就是火不旺,或是极易碎塌。

赵匡胤不肯放弃。

他反复调整原料配比,尝试加入少量细沙改善透气性,试验不同的晾晒时间与干燥程度。

他甚至注意到,不同来源的煤末,性质亦有差异,需得微调配方。

这个过程极耗耐心。

县衙同僚常见这位“赵大哥”下班后仍蹲在后院,对着那堆黑疙瘩和一只小炉子冥思苦想,时而添柴,时而记录,时而摇头,时而颔首。

姜戈关切地问起进展,赵匡胤总是回答:“已有眉目,尚需斟酌。”

终于,在一个秋凉的傍晚,最新一批蜂窝煤被点燃后,火焰稳定地从孔眼中冒出,呈清亮的蓝色,黑烟极少,热量持续而均匀地散发出来。

“成了!”赵匡胤一拍大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守着那炉火,足足烧了一个多时辰,蜂窝煤才缓缓燃尽,留下少量白灰。

蜂窝煤虽好,却需配套炉具。赵匡胤再次发挥他的实践才能,设计出一种通风良好、便于添加煤块、且能聚热散热的简易煤炉。他画出草图,交由工匠打制。

炉成之日,他亲自在院中演示t。

填入一块烧红的蜂窝煤,盖上炉盖,不过片刻,炉体便温热起来。置一壶水于上,不久即沸。

“妙哉!此物确比柴灶省事,热量却足!”闻讯而来的诸葛亮赞叹道,“若推广开来,百姓冬日取暖、炊煮皆便矣。”

赵匡胤点头,心中已有规划。他请示姜戈后,决定先在县衙内及衙役家中试用,收集反馈,进一步完善。

效果出奇得好。

用过之人皆言此物耐烧、省钱、屋里暖和。消息不胫而走,县中百姓纷纷前来打听。

赵匡胤见时机成熟,便将制作技艺无偿公开,并组织城内铁匠集中生产模具与煤炉,鼓励百姓自家利用煤末制作。对于无力自制的贫苦人家,则由县衙工坊低价售卖,甚至以工代赈。

一时间,松阳县内兴起一股“做煤”之风。

碎煤末从无人问津变成了紧俏货。

秋意渐深,但准备过冬的百姓心中却比往年多了几分暖意。

“赵大哥,您做的蜂窝煤真是帮了百姓大忙。”姜戈开门见山,她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我这几日一直在想,既然蜂窝煤如此耐烧且成本低廉,我们何不借此机会办几件惠民实事?”

赵匡胤闻言颇感兴趣:“姜县令有何高见?”

姜戈指着松阳县地图上的几处地点:”首先便是开设公共澡堂。往年冬日,百姓洗澡难,尤其是老人孩童,往往一冬都洗不上几次澡,不仅不卫生,也易生疾病。若能用蜂窝煤烧锅炉,供应热水,定能造福百姓。”

赵匡胤眼前一亮:“妙啊!此事大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