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一声轻啧,清晰地传遍了宫殿。
他摆摆手:“放下吧。”
待众人放下手,他才又缓缓开口,语气却带上了一抹嘲讽。
“这就奇怪了。”
“你们可知,最初翰林院递上的公文,有关吏治的,可不是一半,而是接近八成。”
“是朕觉得事项太过集中,这才刻意打回,让他们重写的。”
“然而诸位……大明股肱之臣”
他顿了一顿,嘴角那抹嘲讽的笑意愈发明显。
“为何手中的红豆,却投出了吏治最末的结果呢?”
“为何现场举手,又全都赞同吏治为先呢?”
“哪位爱卿,能为朕解此疑问?”
他的手指举起,在空中点过。
他指向方向的大臣,无不头皮发麻,垂下眼帘,唯恐被点中回答这个诛心的问题。
就在这紧张的气氛到达顶点之时,朱由检却又把手放下了。
他脸上的嘲讽化为一丝了然的微笑。
“行了,朕其实知道为什么。”
“诸位爱卿,想必也知道为什么。”
“所有人都知道吏治是第一位的。”
“但要动吏治,就会有人被牵连,或者有门生故旧被牵连。
“与此相比,动财税、动军政,总归好接受一些,对吗?”
大殿之中,落针可闻。
朱由检的声音再次响起,轻飘飘的,却让所有人浑身一颤。
“我们之中,有坏人啊。”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所有人脸上都露出愤慨之色,纷纷四下张望,用审视、怀疑的目光打量着身边的同僚,仿佛要将那个“坏人”揪出来。
“陛下!”
几乎是同一时间,张惟贤和李国普站了起来,脸上满是忧色。
朱由检却哈哈一笑:“两位爱卿请坐,不必担心。”
两人对视一眼,还是不愿坐下。李国普拱手道:“陛下,人心难测,然……”
“不用说了。”朱由检摆手打断他,“朕知道你们要说什么。担心朕对人心失望?”
“朕,又何尝失望!”
他的声音陡然略微拔高:
“殿中一百八十二人,有足足一百零二颗红豆投向了吏治!“
“乐观一点看,有五成之人站在大明一边,悲观一点,那也还有两成的大臣心怀社稷。”
朱由检微微一笑,扫视着殿中百官。
“这,难道还不够吗?”
“天下事,有一成人心便可破局,有三成人心便可图强,如今朕有贤臣在侧,又何愁天下之事不可澄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