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皇宫与外界的分界线,也是他与朱由校——这座紫禁城上一任主人,最后的告别之地。
宫门之内,举行了今日的第三次祭奠,也是宫内最后一次祭奠——遣奠。
一切流程如前。
礼毕,朱由检直起身,最后一次面向那具沉重的、华美的、承载着一个时代终结的棺椁,深深一拜。
当他再度直起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他看着等候在午门之外的黄立极、施凤来、李国普等二十四名扶棺大臣,声音沙哑,带着恰到好处的哽咽。
“皇兄……就交给诸位爱卿了。”
黄立极领着众臣跪倒在地,山呼道:“陛下节哀,臣等定不负所托!”
朱由检不再言语,只是站在原地,静静地看着。
一名内侍按照礼制,开口请道:“陛下,请回宫了。”
朱由检置之不理,只是静静看着。
龙輴起步,巨大的车驾在数百人的簇拥下,沉重而缓慢地驶出午门,汇入那片由文武百官、禁卫军士组成的白色海洋。
数千名围子手将从这里一路铺到大明门、然后再从城内转向德胜门,最后去往京城北边的十三陵。
纸钱纷飞,哭声震天,京中居民披麻戴孝,在道路两旁齐齐下跪,哀声遍野。
整个京城的寺庙钟声次第响起,轰鸣不断。
朱由检一直站在那里,直到那浩荡的队伍彻底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他脸上的悲戚之色仍在,眼中却只剩下深渊般的平静。
朱由检最后望了一眼龙輴远去的方向,猛地一挥衣袖,转身回宫。
……
乾清宫。
朱由检独自坐在御案之后,有了片刻的呆怔。
从今天起,这座庞大而空旷的紫禁城,就真正只有一位皇帝了。
而他,将以“永昌”的年号,去指引这个老大王朝蹒跚前行。
他的指引,将从这座乾清宫开始,从眼前这一封封奏疏开始。
这些奏疏,将会像雪片一样飞向天下州府县。
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大明各级文官,将完成对他命令的执行、曲解、怠慢,甚至是利用……
而这天下功过,兴衰存亡,最终又只归于他一身。
皇帝的宿命,便是如此,向来如此。
朱由检轻轻摇了摇头,将那丝纷乱的思绪甩出脑海,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高伴伴,将今日的奏疏呈上来吧。”
高时明躬身应是,很快,第一份甲级奏疏被呈到了御前。
【山东水灾清查疏——山东道御史金兰】
朱由检展开奏疏,仔细看了起来。
金兰在奏疏中说,他到山东后不敢怠慢,马不停蹄巡视各方,如今只将济南府左近巡视一遍,所见触目惊心。
六月以来,连日大雨,致使沿岸河水暴涨,淹没农田,冲毁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