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大明王朝1627 > 第135章 刚参加工作五年的卢象升(第2页)

第135章 刚参加工作五年的卢象升(第2页)

看着这幅图,卢象升纷乱的心绪迅速安定下来。

他深吸一口气,琢磨了数天的腹稿又重新浮上了脑海。

他对着朱由检拱了拱手,沉声道:“回禀陛下,臣以为,欲治辽东马草,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若只着眼于辽西,反倒落了下乘。”

朱由检不置可否,只是安静地看着他,示意他继续。

卢象升迈步来到屏风前,身上那件略显陈旧的官袍也掩不住他此刻的锋芒。

“若只论辽西马草一事,其实甚易。”

他伸出瘦削却有力的手指,点在舆图上。

“辽西如今有马骡两万两千八百四十七匹,依常例,每日食草一束,一年冬春两季所需不过三百六十万束。”

“而臣查过黄册,单只永平一府,便有额田一百八十三万余亩。以亩产一石米、得一百五十斤秸秆计,晒干后可得马草五束。则永平一府,理论上岁出马草可达九百一十五万束。”

“其中岁征马草三十万束,取三十之一税,却仍有八百八十五万束民间自用。”

“其中扣除三成的农户牲口嚼用、三成烧火做饭,也仍有三百万束可供售卖。稍作挪移,仅此一地,便足以支应当前辽西的用度。”

朱由检微微一笑,依旧没有说话。

卢象升深吸一口气,话锋一转。

“然,辽事实乃国之大患,若欲犁庭扫穴,又岂是区区两万马骡足用?陛下心怀天下,目光长远,他日整军经武,所需马骡或要达十万之数?”

他说到这里,不着痕迹地抬眼看了一眼朱由检。

皇帝却仿佛没有听出他的言外之意,依旧是那副笑吟吟的模样。

卢象升心中微微一跳,继续道:“又军国所需皆仰赖永平一府,倘若此地突发天灾,又当如何?”

“是故此乃侥幸之策,并非万全之法。臣以为,今日之策,当以两万马骡之三百六十万束为当前之务,而以十万马骡所需之一千八百万束,为未来之谋!”

他跨前一步,手指在地图上重重一点。

“臣所计,当以永平为主,岁征三十万束,就地采买三百万束。”

“再以河间府为辅,其额田八百三十万亩,远胜永平,岁征马草六十七万束,就地可买一千三百六十万束。”

“如此,便有一千四百五十七万束矣,其余不足再从顺天府征买即可。”

“如此,远近相合,提前筹谋,方能有备无患。”

朱由检终于抚掌赞道:“善。能够着眼未来,不谋一时,确是谋国之策。继续说。”

得到肯定的卢象升心中稍定,拱了拱手,继续抛出自己的第二个要点。

“然而,此仅为买草之策,于国用开支,仍是重负。”

“按当前时价,辽西马草每束高达五十文。”

“然臣自大名府一路行来,民间草价不过五文、七文,至多十文而已。其中近四十文,皆耗于转运与各级胥吏之手。”

“臣以为,当以永平府专供山海关,陆路转运,每束耗费不过二十五文。”

“而以河间府之草,就近下天津,以海船分供给宁远、锦州,则耗费可降至十二文。”

“如此,若以当前两万马骡计,却不需黄运泰所言十八万两,而只需六七万两即可。”

“纵使他日按十万马骡计,岁出之费亦不过二十万两以内即可。”

(附图,红色线是北运河、永定河、卫河这几条主要的河道,不是全年通航的。

(天津则是日常给关外转运粮食的基地,这条路走海运已经运行很久了。)

他说完,第二次看向朱由检。

朱由检却如同没有察觉一般,只是看着地图赞叹了一句:“多方筹措,精心算画,可以称得上贤臣了。”

卢象升咬了咬牙,犹豫片刻,还是决定把话说得更透一些。

“陛下,前蓟辽总督杨公所言之马草四弊,曰时价不公,曰富免贫当,曰倍价购草,曰官侵民逃。归根结底,不过‘吏治’二字而已!”

“臣若到任,只需细细查访,纠其首恶,杀鸡儆猴,不出旬月,便可肃清此弊。”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