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状元郎 > 第三二七章 洗澡(第1页)

第三二七章 洗澡(第1页)

当两人大功告成,仰天大笑着走出山洞时,发现外头很多人在等候。

苏有金苏有才、苏满苏淡、朱子恭朱子和、白云山雷俊、还有林之鸿邓登瀛等阳江社全体成员。

就连黄峨和朱茵都来了……

看着山洞。。。

春风拂面,柳绿桃红。汴京南郊的官道上,一队轻骑自皇城疾驰而出,旌旗猎猎,马蹄翻飞。为首的青年官员身着绯袍玉带,眉目清朗,正是新任翰林院修撰林昭。他此行奉旨巡视两浙路漕运事务,首站便是杭州。

临行前夜,皇帝于便殿召见,亲授手诏:“海运之策,关乎国本。卿年少有为,朕寄厚望。”林昭伏地叩首,心中激荡如潮。他知道,这不仅是一道圣命,更是父亲一生未竟之志的延续。

抵达杭州当日,天色微阴。林昭未入驿馆,先赴净慈寺。山门依旧,钟声悠远。慧觉和尚已在寺前相迎,二人相对无言,唯有松风穿林而过。

“你来了。”慧觉终于开口。

“我来了。”林昭还以一笑,“师父可曾等我?”

慧觉摇头:“我不等你,也不等人。我只是守着这片土地,守着一段不该被遗忘的真相。”

两人步入禅房,茶香袅袅。林昭取出随身携带的《海道图志》草稿,请慧觉指点。老僧翻阅片刻,忽问:“你知道为何当年赵尚书力主海运,却始终未能推行?”

“因北地权贵阻挠,惧其动摇屯田利益。”林昭答。

慧觉轻叹:“非止如此。真正难处,在于人心。朝廷上下,多视海洋为险恶之地,舟楫不通王化,商旅即盗寇。他们怕的不是海运本身,而是打破旧制后,权力格局的崩塌。”

林昭默然。这些日子以来,他在朝中已深感阻力重重。户部虽经高俅伏诛后清洗,然其党羽盘根错节,暗中仍有人散布谣言,称“海运劳民伤财,且引倭寇窥伺江南”。

“有人在背后煽动?”他低声问。

慧觉点头:“近日太湖一带已有流民暴动,打着‘保漕安民’旗号,实则受人指使,意图逼停新政。幕后之人……极可能与辽国残余势力勾连。”

林昭瞳孔微缩。辽虽亡于金,然其北院枢密院旧部仍有潜伏中原者,尤以河北、山东为甚。若内外合谋,借民变之名行乱政之实,则海运大计恐将夭折。

“我明日便启程赴秀州查访。”林昭起身决然道。

慧觉凝视他良久,忽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这是你母亲留下的最后一件东西。她说,若有一日你踏上她曾经走过的路,便可开启。”

林昭双手颤抖接过。信封泛黄,火漆完好,背面用细笔写着一行小字:“致吾儿昭儿,母千代绝笔。”

当夜,宿于寺中。月光洒落窗棂,林昭独坐灯下,缓缓拆开信笺。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

>昭儿:

>

>若见此书,娘已不在人间。二十年前,我随遣唐使团来宋,原为探听军情。然目睹此邦礼仪昌明、百姓安居,心生敬仰。更遇汝父,温润如玉,以诚待我,终使我弃暗投明。

>

>我助朝廷破辽谍网,换得隐姓埋名之机。然仇恨从未消散。辽人恨我叛族,宋人疑我异类。唯有汝父,始终执我之手,言:“你是大宋的妻子。”

>

>后江南漕案起,汝父为保忠良血脉,甘背污名。我知他苦心,故携你避居乡野,不敢露面。每夜听你诵读诗书,是我此生最暖之时。

>

>如今你成栋梁,切记:海是活路,不是死途。日本列岛之人,并非皆敌;大宋沿海之民,亦非尽愚。唯沟通往来,方可共存。

>

>娘曾藏有一幅《扶桑水道图》,乃当年遣宋船队秘绘,详载东海航路、潮汐风向、补给岛屿。今藏于杭州钱塘江畔第三棵古樟树洞内,暗格有铁盒。

>

>持此图,可避风暴,通商旅,强海防。望你善用,莫负苍生。

>

>??母千代绝笔

泪滴落在纸上,晕开了墨痕。林昭伏案痛哭,仿佛又听见母亲纺纱时哼唱的东瀛小调,看见她深夜灯下缝补自己读书衣裳的身影。

翌日清晨,他依信所言,寻至钱塘江边。那棵三人合抱的古樟巍然矗立,树皮皲裂如龙鳞。拨开藤蔓,果然发现一处隐蔽树洞。铁盒锈迹斑斑,打开后,一幅绢帛徐徐展开??整幅地图以朱蓝二色细线勾勒,标注密密麻麻,竟比朝廷兵部所藏海图更为精细!

“这就是母亲留给我的遗产……”林昭喃喃道。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