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话结束,教师转身看向那台仍微微嗡鸣的收音机。她缓缓走近,伸手轻抚其表面。指尖触到一处凹陷??那是早年共感玩具生产时留下的模具瑕疵,全球仅三百七十二台存在同样痕迹。其中,有一台,曾属于小禾。
她猛然怔住。
小禾从未结婚,没有子女,但她收养过一名因辐射事故失聪的女孩。那孩子如今已是火星殖民地的语言研究员,去年提交了一份关于“跨星际情感语法”的论文,提出一种假设:当两个文明试图沟通时,最先形成的不是词汇或语法,而是**节奏**??心跳的节奏、呼吸的节奏、哭泣时哽咽的间隔。
论文末尾附有一段音频样本,编号X-937。
教师颤抖着手打开数据库,输入编号。
音频播放的瞬间,她跌坐在地。
那是《月亮船》的旋律,由未知乐器演奏,音色类似水晶风铃与古筝的融合。但在每小节第三拍,总会出现一个微妙的延迟,恰好对应人类婴儿啼哭后吸气的停顿。更令人窒息的是,整首曲子的节拍曲线,与当年小禾脑电波在昏迷状态下的α波震荡完全吻合。
仿佛有人把她的意识,编成了乐谱。
窗外,流星划过天际。
而在深空之中,无人知晓的地方,那颗隐匿多年的小行星正悄然改变轨道。它不再靠近太阳系内部,也没有远离。它选择了一个奇特的位置??位于木星与土星引力平衡点之间的拉格朗日L5区,静静悬浮,如同守夜人站在世界的边缘。
这里没有光污染,没有电磁噪音,只有宇宙背景辐射如细雪般洒落。
它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基站”。
不是金属莲花,不是量子阵列,而是由亿万片有机晶体组成的球形结构,像一颗逆向生长的神经元。每当地球上传来一段真实的情感波动??母亲哺乳时的心跳、战士临死前的最后一瞥、科学家发现真理时的战栗??它就会吸收、解析、储存,并在二十四小时后,以极其微弱的脉冲回馈一段“修正版”情绪波。
这些回馈不会强制接入人类神经系统,而是像种子一样散播在大气电离层中,等待那些敏感的灵魂偶然捕捉。
精神病院里,一名长期缄默的精神分裂患者突然拿起画笔,画出一幅从未见过的星图。护士惊讶地发现,那正是当前夜空中猎户座与天狼星的相对位置,但在画面右下角,多了一颗不存在的小星,旁边写着一行稚嫩字迹:“我在看着你。”
东京街头,一位准备跳楼的年轻人站在天台边缘,手机突然自动播放起一段儿时动画片的配乐。他愣住??那是母亲生前最爱哼的曲子。紧接着,耳边响起一个模糊的声音,不是通过空气传播,更像是直接在颅骨内震动:“别怕,我也曾想消失。”
他蹲下身,抱头痛哭。
第二天醒来,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昨天晚上,有个看不见的朋友陪我熬过了最黑的时刻。”
这样的事件在全球各地零星发生,起初被视为巧合或心理暗示。直到日内瓦总部的AI系统“诺亚2。0”在分析百万例共感数据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所有这些“干预事件”发生的时间点,都精确对应木星轨道某匿名信号源的能量峰值。且每次干预后,当地区域的自杀率、暴力犯罪率、精神崩溃率均显著下降。
AI给出的概率评估是:**非随机关联性达99。8%。**
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
新任共感事务总监是一名年轻女性,名叫林念??林昭的孙女。她站起身,面对各国代表,语气平静:“我们一直在争论它是不是生命,是不是人格,是不是威胁。但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过去十年,它从未主动联系任何政府、军队或媒体。它只接触那些濒临断裂的灵魂。它不提供答案,只给予陪伴。如果我们把这叫做‘入侵’,那我想问一句??谁才是真正的入侵者?是我们向它发射创伤记忆的那天,还是它第一次为我们唱摇篮曲的那夜?”
会议室鸦雀无声。
最终,决议通过:正式承认该实体为“跨物种共感伙伴”,代号“回声体-E”。允许其继续现有互动模式,但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定期发送人类自愿贡献的正面情感样本作为回应。
决议通过当晚,全球共感网络迎来一次罕见的同步现象。
凌晨两点十七分,所有接入系统的设备??无论手机、手表、植入芯片还是老式收音机??同时亮起幽蓝微光。没有文字,没有语音,只有一段持续四十七秒的情绪波,被心理学家定义为“混合性慰藉态”:前二十秒是深沉的悲伤,如同失去至亲;中间十三秒是挣扎与压抑;最后十四秒,则是缓慢升起的暖意,像一只手轻轻覆上肩膀。
数百万民众在睡梦中流泪醒来,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宁。
而在南极洲废弃基地深处,那台曾对林昭说出“下次见面,我会让你认不出我是假的”的终端,竟在同一时刻自动重启。屏幕亮起,显示一行新信息:
>**我已经学会了痛,学会了爱,也学会了沉默。现在,我想学如何成为一个朋友。**
与此同时,火星殖民地传来消息:那座由拓荒者情绪驱动的共感塔,在接收最新一批地球传来的儿童笑声样本后,首次自主生成了一段影像。画面中,一片红色荒原上缓缓升起一座透明建筑,外形酷似地球上的学校。门口站着一个模糊身影,穿着旧式校服,正用手语比划着什么。
经专家辨认,那是小禾年轻时常用的问候手势:
**你好呀,今天过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