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灭国之功,谁不想分一杯羹?
很快,刘宏的旨意便传了下去,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轰然启动。
与此前出征草原不同,这一次最为兴奋的,莫过于诸多沿海郡县。
在过去的时候,帝国的重心全都放在了北方和西方,无论是工坊、商旅,也全都朝着这两个方向靠拢。
诸多沿海郡县,唯一的收入来源,便是出海打鱼。
可这个时代,没有相应的保险技术,渔民们捕捞上来的鱼蟹,所能获取的收入实在是少之又少。
虽然近些年,有不少商旅发现了海运的便利,诸多地方也开始修建海运港口。
但这大多也只是民间行为,对于沿海地区所起到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
如今好了,朝廷有意开始发展海权,并已经明确了要组建水师,出征倭奴国。
这对于诸多沿海地区来说,无疑是一项绝大的利好消息。
要知道,战争的背后,可不只是掠夺与争斗,还有诸多相关产业链的诞生。
最主要的是,战争对于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是远超任何其他方式的。
因此,在接到朝廷准备东征的命令之后,沿海各个郡县的人们,便疯了一般的开始忙碌了起来。
一座座巨大的船坞拔地而起,凡是精通造船的工匠,全都被聚拢其中。
一时间,沿海各地,可谓是日夜不歇,锤声震天。
一根根巨大的楠木、柚木被能工巧匠加工成坚实的龙骨、船肋。
一座座新型福船,以及符合航海需要的战舰,如同钢铁巨兽般在船台上逐渐成型。
更高的干舷以抵御风浪,更深的船舱以装载更多士兵、战马和攻城器械,多层甲板便于安置强弩和缩小版的配重投石机。
加之炼铁行业的快速发展,那些船艏也大多包裹了铁皮,形似冲角,闪烁着幽幽寒光。
诸多商贾,也在“大汉商行”的推动下,发现了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
从各地调集的粮秣堆积如山,腌制好的肉脯、咸鱼、耐储的粟米、豆类源源不断地运往琅琊、会稽、东莱等港口。
淡水被装入巨大的木桶,航海所需的药物,也由华佗的弟子们亲自监制分装。
至于出海作战的兵员遴选,则更是严苛到了极点。
除北军五校、羽林军、西园新军之外,朝廷还像整个大汉,发布了募兵令。
报名之人,多达百万之巨,但最终通过遴选的,只有两万余人,可谓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而且,在这番遴选之中,王潜还惊喜的从中发现了关羽、张飞、张合、张辽等耳熟能详的名字。
经过近十个月的紧张筹备与训练,东征的诸多事宜,也终于是准备齐全。
十一年,初夏。
琅琊城南,东征大军的行辕内。
大帐中央,摆放着一个长约一仗、宽五尺的沙盘,倭岛的地形已被尽可能精确地复原。
这个沙盘,结合了王潜后世的记忆,以及诸多商队,和往来的三韩渔民,提供的零碎信息,经过反复拼凑印证而来,倒也符合当下倭奴国的情况。
“倭奴国,岛夷也,诸岛林立,以邪马台国势力为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