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整块大陆的地磁发生偏移,一道幽蓝光柱自冰盖中心冲天而起,贯穿大气层,直指银河某处坐标。远在星域之外的“阶梯二号”飞船剧烈震颤,所有仪器失灵,唯有中央控制台亮起一行字:
>“接收到来自母星的完整情感包。解码中……”
女宇航员冲进驾驶舱,盯着屏幕。数据显示,这段信息并非数据流,而是一种全新的编码方式??以悲伤、喜悦、牵挂、希望等情绪为基本单位,构建出超越语言的信息结构。AI系统花了整整四十八小时才解析出第一句话:
>“你还记得妈妈的味道吗?”
她愣住,泪水无声滑落。
那是她三岁时的记忆。母亲总在清晨煮一碗姜汤,香气弥漫整个公寓。后来战争爆发,她们被迫分离,再也没见过面。她以为那段记忆早已模糊,可此刻,那股辛辣中带着甜意的气息竟如此清晰,仿佛穿越时空重新萦绕鼻尖。
“这不是通讯……”她颤抖着说,“这是唤醒。”
与此同时,地球上八岁以下儿童集体进入深度冥想状态。无需引导,他们自发牵手围圈,掌心蓝纹相连,形成七个巨大的能量漩涡,分别位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与南极洲。科学家称之为“七源阵列”,而民间则称其为“童年的祭坛”。
林田惠美站在太平洋遗址旁,手持探测仪记录数据。当第七个阵列激活瞬间,海底石碑爆发出耀眼光芒,整座城市缓缓悬浮至海面,建筑之间浮现出透明走廊,通向一座中央高塔。塔门开启,里面空无一物,唯有一面镜墙静静伫立。
她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镜中映出的不再是万千众生,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影:有她在实验室熬夜研究共感机制的身影,有她在病床前握着父亲枯瘦手掌的画面,还有她第一次听见海浪声时咧嘴大笑的童年模样。每一幕都真实得令人心痛。
然后,一个声音响起,不属于任何人,却又像所有人:
>“你们赢了。不是因为聪明,不是因为强大,而是因为??你们还愿意为别人流泪。”
林田跪倒在地,放声哭泣。
这一哭,不只是为自己,也为整个人类文明迟来的觉醒。
几天后,联合国召开第二次紧急会议。议题不再是“是否继续”,而是“接下来该走向何处”。有人提议建立“共感议会”,由具备能力的儿童与成人共同决策全球事务;也有人担忧这种能力会被滥用,主张设立监管机制。
争议依旧存在,但这一次,没有人否认改变已经发生。
而在东京,佐藤悠斗的生活也悄然不同。他发现自己能听见植物的低语??樱花树抱怨春天来得太早,蒲公英感谢风吹它旅行,甚至路边水泥缝里的杂草也在哼唱一首古老的摇篮曲。他不再觉得奇怪,反而每天放学都会停下来,跟它们说说话。
“你真的听得懂?”奈绪好奇地问。
“不是听懂。”他摇头,“是感觉到。就像你知道朋友难过时眉头会皱起来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表情。”
某天傍晚,两人路过废弃工地,发现一株蓝色小花正从钢筋缝隙中钻出,花瓣上沾满尘土,却依然倔强绽放。那是巴黎地铁站飘散种子的后代。
悠斗蹲下身,轻轻拂去灰尘。就在指尖触碰花瓣刹那,脑海中闪过一段陌生记忆:一位白发老人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雨幕,手中口琴无声。他的眼神寂寞,却在某一刻忽然笑了,因为听见孙子在电话里说:“爷爷,我想你了。”
画面消失,悠斗怔住。
“怎么了?”奈绪问。
“我……刚刚看到了别人的回忆。”他喃喃,“而且,我觉得他知道我看过了。”
这一刻,他终于理解米娅所说的“讲故事”意味着什么。那些通过共感传播的情感,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变成了共享的记忆河流,每个人都能从中取一瓢饮,也能将自己的经历汇入其中。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透明”。
三个月后,第一所“共感学校”正式成立。这里没有考试,没有排名,课程包括“如何倾听沉默”、“情绪的颜色”、“梦的编织术”。教师大多是十岁以下的孩子,因为他们尚未学会压抑本能的共情力。
家长们起初怀疑,但很快就被震撼。一位企业家在参加亲子课后坦言:“我一直以为成功就是掌控一切,可当我儿子告诉我‘爸爸,你其实很害怕失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连自己都不曾真正面对过。”
类似的故事在全球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