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二郎至圣先师 > 330 徐公堤造福一方(第2页)

330 徐公堤造福一方(第2页)

其实并非神迹,而是一群默默行动的年轻人。他们来自各地书院,自称“问道者”,行走江湖,专纠不义。他们不露真名,不留痕迹,只在离去时留下一枚木牌,上面刻着简单的图案:一只眼睛,下方写着“问心无愧”。

朝廷终于坐不住了。

皇帝召集群臣议事,紫宸殿内烛火摇曳。一位老宰相颤巍巍出列:“陛下,此等‘问道者’虽行侠义,然未经律令授权,擅自惩奸,实乃乱政之兆。若不加遏制,恐成第二个墨家巨子,动摇国本。”

兵部尚书附和:“已查明,其源头皆指向长安至圣书院。建议派兵查封,缉拿首逆李承安,焚其典籍,禁其讲学。”

殿中一时寂静。唯有御座上的年轻帝王沉默良久,忽然问道:“你们可曾亲自去过那书院?”

众人默然。

帝王起身,推开窗棂,望向远方星空。“朕昨夜梦见一位银甲神将,额生天眼,手持长刀,立于山巅。他对我说:‘治国之道,不在刑罚严酷,而在民心向善。’醒来后,朕翻阅旧史,方知此人便是二郎神君杨戬。”

他转身环视群臣:“若李承安所传真是邪说,为何百姓争相奔赴?若其道有害社稷,为何盗贼自悔、冤屈得伸?尔等口口声声维护纲纪,可曾想过,真正的纲纪,原就是人心中的良知?”

满殿悚然,无人敢应。

次日,圣旨下达:至圣书院升格为“国子监别院”,赐田万亩,准许开科取士。李承安不受官职,唯求保留民间讲学之权。皇帝允诺,并亲题匾额:“天下明德由此始”。

消息传出,万民欢腾。长安街头,孩童齐唱新编童谣:

>“二郎去,道不亡,

>先生讲,万家光。

>不拜神,不行香,

>只要行善即修道长。”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

百年之后,王朝几经更替,战火屡起,庙宇崩塌,经书散佚。可每当乱世降临,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站出来,或组织义仓赈灾,或主持公道审判,或集结义军保境安民。

他们或许互不相识,却有着相同的信念:**不必等救世主,人人皆可为善源**。

某年大旱,赤地千里。一群流浪儿聚集在废弃的先师堂遗址前,其中最年长的女孩不过十四岁。她翻开一本残破的《弟子规》,用炭条在墙上写下:“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其他孩子跟着念诵。渐渐地,附近村民闻声而来,有人送来最后一袋米,有人贡献仅存的水缸。他们推举女孩为首领,建立“信义庄”,约定不分彼此,共享资源。

数月后,朝廷使者前来巡查,见此情景,惊叹不已。问其缘由,女孩指着墙上字迹笑道:“这是我奶奶教我的。她说,一百年前,有个叫杨戬的人说过,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做好事,这个世界就不会彻底毁灭。”

使者动容,回京奏报。新帝览毕,提笔批曰:“此非乱民,乃国之脊梁也。赐粮十万石,助建学堂,名为‘承道’。”

时光荏苒,千年过去。

昔日的神话早已模糊,二郎神君的故事成了老人哄睡孩子的bedtimetale。可某些习惯却深深扎根于民族血脉之中??

婴儿满月,家人会在床头挂一枚铜钱,一面铸“平安”,另一面刻“行善积德”;

学子赶考,母亲塞给他的不只是干粮,还有一张写着“问心无愧”的纸条;

将士出征前,不再焚香祷告神明,而是集体朗诵一段《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而在昆仑山深处,那座荒废已久的讲经台遗址上,每年清明都会出现一束野花,旁边放着一本手抄经卷,字迹各异,内容却始终围绕四个字:**人心向善**。

某夜,星河璀璨,北斗第七星突然剧烈闪烁,仿佛与大地共鸣。一道身影悄然出现在讲经台残垣之上。他穿着朴素麻衣,面容平凡,唯独额头中央隐约有一道细痕,似闭合的眼眸。

他俯身拾起那本经卷,轻轻抚摸,嘴角浮现一丝笑意。

“师尊,弟子回来了。”他低声说道,“这一次,我不再独自守护。因为我知道,道已不在天上,而在人间行走的每一个脚步里。”

他将经卷重新放下,转身走向深山。脚步轻缓,却踏出龙吟般的回响。远处,一轮朝阳正缓缓升起,照亮了整片雪岭。

而在山脚村落,一个刚学会写字的小童正在练习毛笔字。他歪歪扭扭地写下一句话,虽然错了一个字,却让母亲红了眼眶:

“我要像二郎先师一样,做个好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