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264章 诸位可愿做我大宋藩属(第2页)

第264章 诸位可愿做我大宋藩属(第2页)

他又道:“你们以为我坐在这个位置上享福?昨夜刺客袭我,差点丧命。我不怕死,只怕你们这些老实人一辈子辛劳却不得温饱,只怕国家落后挨打,百姓沦为亡国奴!”他指向北方,“辽人在边境屯兵,等着我们内乱爆发好挥师南下。你们今日砸了我的门,明日他们的铁蹄就会踏碎你们孩子的头颅!”

说到最后,他声泪俱下。

片刻沉默后,一位老匠人颤巍巍走出人群,跪地叩首:“大人……我们被骗了。有人给我们酒喝,说只要闹事就有赏钱,还说您要把所有老匠人都杀了换新人……我们糊涂啊……”

王小仙扶起他,哽咽道:“不怪你们。是有人怕变革,所以挑动仇恨。但我答应你们,绝不让一个愿意学习的老匠人饿死,也不让一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没出路。”

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民心可用,亦易惑。唯有透明、公正、普惠,方能破谣止乱。变法之难,不在制度设计,而在打破愚昧与偏见。”

三日后,赵顼下诏:

一、正式设立“国民技术教育署”,隶属农部,统筹全国技工学校建设,五年内培养十万产业工人;

二、批准汴洛铁路立项,由国资部牵头组建“大宋铁路公司”,发行国债筹资,允许民间认购;

三、建立“舆情监察司”,彻查煽动民变、散布谣言之幕后黑手,凡涉官员,一律革职查办。

消息传出,舆论为之转向。越来越多底层百姓意识到,这场变法并非只为富人服务,而是真正想让“劳者有其技、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位”。汴京商会联合捐资十万贯支持铁路建设,称“此乃利国利民之举”;杭州丝织业主主动配合银行代发工资,愿接受审计监督;甚至连一些原本观望的士人也开始撰文支持,认为“经世致用,方为真儒”。

然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一个月后,辽国突然遣回被扣宋使,并附书一封,语气缓和许多,表示愿重启榷场谈判。众人皆喜,唯王小仙忧心忡忡。他召来子平与李舜举密议:“辽人一向狡诈,前倨后恭,必有所图。我怀疑,他们是想稳住我们,以便西夏单独行动。”

果然不出所料,十日后,西北急报:西夏梁太后率十万大军突袭兰州,围困巩州,扬言“直捣开封,迎复旧制”。

朝中顿时哗然。主和派再度抬头,要求暂停变法、割地求和。连一向坚定的吕惠卿也面露犹豫:“如今财政尚未完全理顺,银行体系初建,若大战开启,恐难支撑军费。”

王小仙却站了出来:“此正是考验新政之时。若此刻退缩,不仅前功尽弃,更将证明反对者所言‘变法弱国’成立。我们必须打赢这一仗,而且要用新方法赢。”

他提出三策:

其一,由中枢银行紧急发行“国防特别债券”,面向全民募集军资,承诺战后本息加倍偿还;

其二,动员国资部下属工坊转产军需,实行“战时配额制”,优先保障前线武器供应;

其三,启用“数据调度系统”,通过各地驿站电报网络(试验线路已通汴京至洛阳),实时监控兵力部署与粮草运输,杜绝延误与贪腐。

赵顼沉思良久,终允施行。

债券一经推出,反响惊人。短短半月,认购额突破八十万贯,其中七成来自中小商户与富裕农户。有人甚至典当房产购债,留言曰:“吾不信官,信王公一人。若他骗我,我甘愿倾家。”

前线战况亦逐渐明朗。种谔依新式地图与情报系统布防,在定西设伏大破夏军主力,斩获万余级。西夏粮道被切断,被迫撤军。捷报传来之日,开封万人空巷,百姓自发燃放鞭炮,高呼“新政强军”!

此战不仅扭转危局,更彻底证明了变法的可行性与生命力。连司马光也不得不在家中叹道:“彼虽悖礼,然实强国。吾辈或守义,然误国深矣。”

战后清算,舆情监察司查明,此前煽动民变、勾结西夏细作之人,竟是两名伪装成道士的前枢密院书记官,背后牵出三位退休参知政事。赵顼震怒,下令抄家三人,流放岭南,永不叙用。

风雨渐歇,阳光初现。

又一个深夜,王小仙再次登上帝都城墙。吕惠卿悄然来到身边,望着远处灯火点点的银行大楼与正在打地基的铁路工地,轻声道:“我们活下来了。”

“还没有。”王小仙摇头,“真正的考验,是十年之后。当第一批铁路通车,当第一座电厂点亮城市,当我们的孩子不再读四书五经而学物理化学时,那些今天沉默的人,会再次跳出来骂我们毁了文化、断了道统。”

吕惠卿苦笑:“那你后悔吗?”

王小仙仰望星空,良久才说:“我只记得小时候家乡闹饥荒,母亲抱着弟弟去大户借米,跪了一夜,只换来半袋霉粮。后来弟弟死了,母亲疯了。如果当年有个银行能贷她几贯钱,有个工厂能让她做工换粮,或许一切都会不同。”

他握紧袖中短刃,声音平静却如铁铸:“我不后悔。为千万个像我娘那样的女人,为千万个没活到十岁的孩子,这把火,必须烧下去。”

风拂过城楼,吹动他的衣袍,如同点燃的旗帜。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