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264章 诸位可愿做我大宋藩属(第1页)

第264章 诸位可愿做我大宋藩属(第1页)

“忽必烈这战略眼光可真特娘的不错,当真不愧是一位雄主啊。”

站在滇池的湖边,王小仙情不自禁地这般感叹了一句。

“忽必烈是谁?”王安石一脸莫名其妙地问道。

“嗯,一个曾做过我的幕僚的落。。。

夜色如墨,宫灯摇曳。王小仙回到府中,掌灯未熄,案上文书堆积如山。他脱下染血的外袍,用冷水洗去脸上尘灰与惊悸,却洗不去心头那一股沉甸甸的寒意。刺客虽被格杀二人,逃走一人,但那弩箭上的刻痕、箭杆所用木材??皆出自军械监旧档早已封存之物。这说明,有人在体制深处动了手脚,且手段老辣,意图灭口。

他坐在灯下,翻开那本尚未完成的《工业化初步规划》,指尖抚过“铁路宜先修汴洛段”一行字,嘴角微扬。他知道,自己写的不是蓝图,而是一纸战书。向千年的土地经济宣战,向盘根错节的士绅集团宣战,向那个以科举为纲、视工商为末的时代秩序宣战。

窗外风起,檐角铜铃轻响。他忽觉背脊一凉,仿佛有无数双眼睛正从暗处盯着他。他知道,那些藏于朝堂之后、庄园之中、书院之内的势力,已经开始反扑。他们不会明刀明枪地来,而是用谣言、弹劾、边患、天灾,将变法污为“乱政”,将改革者钉上“奸党”的牌位。

次日清晨,崇政殿外百官肃立,气氛凝重。辽使昨日递来国书,措辞强硬,称宋廷“废礼乐、弃纲常、尊商贾、贱士人”,已非华夏正统,若不改弦更张,恐两国盟约难继。更有传言,辽主耶律洪基已在南京(今北京)集结皮室军,随时可南下问罪。

赵顼端坐龙椅,面色冷峻。吕惠卿出列奏道:“辽人素来贪利,岂真为‘纲常’而来?其所以借题发挥,不过见我国内革新政,人心未稳,欲乘虚施压,谋取岁币之外再增关市之利耳。”

司马光拄杖而出,声音苍老却有力:“吉甫此言差矣!祖宗之法,重农抑商,尊儒守礼。今朝廷设银行、开议税、任匠人为官、听商贾议政,已是颠倒四民,淆乱名分。辽虽夷狄,尚知礼义为重,我堂堂中华,反率先毁之,何以服天下?何以对万世清议?”

此语一出,群臣纷纷附和。几位老臣甚至伏地痛哭,称“三代以来未有之变,恐致社稷倾覆”。

赵顼冷笑一声:“司马公说得悲切,可曾记得去年河北大旱,饥民相食,而三司以‘无预算’为由拒发赈粮?那时你们可曾哭过?如今新政初行,百姓已有存钱之银行、垦荒之补贴、工技之出路,反倒有人说朕乱了纲常?”他目光扫过众人,“朕问你们一句:若不变法,等来的究竟是礼乐复兴,还是饿殍遍野、胡骑临江?”

殿内鸦雀无声。

子平上前一步,朗声道:“启奏陛下,中枢银行三地分行试行月余,账目清晰可查,百姓存银较以往增长七倍。农部勘田队已在江西、福建、两浙完成初查,预计明年春可颁新鱼鳞册。国资部接管十七工坊后,生产效率提升三成,成本下降二成,第一批民用蒸汽机已试用于杭州织造局提水作业。事实胜于空谈,变法已有成效,岂能因几句外邦恫吓、几声腐儒哀叹便半途而废?”

话音未落,御史中丞韩缜厉声喝道:“成效?你所谓成效,不过是剜肉补疮!银行吸民间铜钱入官库,名为储蓄,实为敛财;农部丈量土地,名为均税,实为夺产;至于那什么‘蒸汽机’,奇技淫巧罢了,焉能当国之重器?”

李舜举冷冷接话:“韩中丞可知,上月广州港一艘货船因风浪沉没,船上三百名水手工匠葬身海底。若早有蒸汽动力铁甲船,何至于此?你说是奇技淫巧,可否知江南已有纺车因水力不足停工三月,而今一台蒸汽机便可解百户生计?技术不分贵贱,只分有用无用。你若仍执迷于‘雕虫小技’之论,不如去问问那些靠天吃饭的农民、冒死跑船的商人,他们要的是你的经义文章,还是实实在在的活路!”

韩缜面红耳赤,竟不能答。

赵顼挥手:“退朝。传旨:辽使回复,称‘宋行仁政,为民谋利,何惧尔等非议’;西夏若敢犯边,即命种谔出?延路迎击。另,着翰林院将《预算法草案》刊印千份,下发各州县公示,并令地方推选商税代表预备参会。谁阻挠者,以抗旨论处。”

圣谕既下,朝野震动。保守派知皇帝心意已决,不敢再公然反对,转而采取阴招。数日后,京师街头忽然流传一本匿名小册子,题曰《变法奸臣录》,罗列王小仙、吕惠卿、子平等十余人“罪状”,称其“勾结海商、私通外国、图谋篡位”,甚至捏造王小仙曾在梦中自称“天命新帝”,被婢女听见报官云云。

更有甚者,开封府接到密报,称某夜有人潜入中枢银行金库地道,试图纵火,幸被巡夜卫兵发现擒获。审讯之下,此人供出乃受一名退休转运使指使,而该转运使之子,正是此前因贪腐被银行风控系统查出并罢职的包工头。

风暴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北方边境局势持续紧张。辽国关闭榷场,禁止牛马交易;西夏截留贡使,扣押商队。朝廷财政压力陡增,而度支部因推行预算法,无法随意调拨资金应急,引发部分将领不满。

这一日,王小仙正在家中召集国资部属官商议铁路筹建事宜,忽闻门外喧哗。亲随急报:“大人,外面来了数百百姓,说是工坊失业之人,手持火把,喊着要您偿命!”

王小仙眉头一皱,披衣而出。只见府门前黑压压一片人群,手持木棍竹竿,情绪激动,高呼“还我饭碗”、“斩奸臣以谢天下”。为首几人衣衫褴褛,脸上写满愤恨。

他未带护卫,独自走上台阶,高声道:“我是王小仙,你们要说的话,我亲自听。”

人群一时静了下来。

“你们说失业,我问你们,原先在哪做工?”

一人怒吼:“在军械监铁坊!如今你们裁撤旧匠、外包生产,我们世代为匠,如今却被赶出门外!”

王小仙点头:“原来如此。那么我再问一句:你们每月工钱多少?每日做几个时辰?生病受伤可有抚恤?孩子读书可有资助?”

那人语塞。

“我知道你们辛苦。”王小仙声音低沉却清晰,“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何同样一座铁坊,过去三年亏损八万贯?为何打造一把刀要耗铜十二斤,而民间私坊只需七斤?为何你们的孩子从小学徒,到三十岁还只会打锤,不懂图纸、不会算术?”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我不是要淘汰工匠,而是要让工匠成为真正的技术人才。国资部已办技工学校,免学费、供饭食,学成后安排进新式工厂。你们的儿子可以去,你们自己也可以报名回炉培训。月薪翻倍,工时减半,工伤有保,养老有归。这才是未来。”

人群中有人动摇。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