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综武侠]肝露谷,但快意江湖 > 24627二更(第1页)

24627二更(第1页)

春风再度拂过山谷,桃花如雪般簌簌飘落,落在屋檐、井沿、锅盖上。阿芸坐在记心庐的廊下,手中捧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指尖轻轻摩挲着夹在其中的干花。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纸页上,映出斑驳光影,仿佛时间本身也在低语。

她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轻而急促,像是孩子奔跑时踏在青石板上的节奏。抬头望去,一个约莫十岁的男孩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攥着一只粗陶碗,碗底还残留着半凝的粥痕。

“阿芸姐姐!”他喊道,“我家的锅……今天跳了整整三十六下!我娘说,那是爷爷回来了!”

阿芸笑了,接过碗细细端详。碗壁温热,内里浮着一层极淡的金光,如同晨露折射的日影。她闭眼感应,玉佩随之微震,一道记忆悄然浮现:

**画面九:寒冬深夜,一间破旧茅屋中,老农蜷缩在床角,咳嗽不止。他手中紧握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爹,我在外头吃饱了,你别担心。”那是儿子临行前留下的字迹,三十年未归,音讯全无。老人一遍遍念着,直到气息渐弱。就在他即将闭眼之际,窗外忽然刮起一阵风,锅盖无火自沸,连跳三十六下,热气升腾,在空中凝成一行字??“爸,我回来了”。**

阿芸睁开眼,眼中已有泪光。她将碗递回男孩手中,柔声道:“你爷爷没走,他一直听着呢。”

男孩用力点头,转身飞奔而去,嘴里喊着:“娘!阿芸姐姐说了,爷爷真的回来了!”

启明从学堂后院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卷新刻的竹简。他站在阿芸身旁,望着那孩子远去的背影,轻叹一声:“以前我们怕记忆太痛,现在却怕它不够响亮。”

阿芸抬眸看他:“可正是这些声音,让江湖活了过来。”

启明坐下,将竹简放在膝上。那是昨夜由西域传来的“心声录”,记录了一位盲眼琴师的故事。他在沙漠边缘住了四十年,每日弹奏同一支曲子,只为等一个再也不会出现的人。昨夜,他的琴弦突然断裂,而千里之外的露谷锅竟在同一时刻跃动四十九下。有人解读出那频率对应的古调,正是他年轻时写给恋人的情歌。

“你看,”启明指着竹简末尾一行小字,“他说:‘原来她一直听得见。’”

两人相视无言,唯有风穿过廊下竹片,发出清越的碰撞声,像无数颗心在回应彼此。

入夜,月华如练。

阿芸独自登上山顶,玉佩贴于心口,仰望星河。这些年,她已学会分辨哪些是真实的记忆之光,哪些是伪共情残留的余波。如今的星空不再冰冷,每一颗星辰都似一颗跳动的心脏,彼此牵引,织成一张无形却坚韧的网。

忽然,玉佩剧烈震动!

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自她自己的血脉深处。

**画面十:一间幽暗的禅房,烛火摇曳。一位白发尼姑盘坐于蒲团之上,手中捻着一串檀木佛珠。她面容枯槁,眼神却清明如水。墙上挂着一幅褪色绣帕,绣着两个孩童在桃树下嬉戏的画面。她低声呢喃:“哥哥……妹妹……你们可还记得我?”**

阿芸猛地睁眼,呼吸一滞。

这不是昭娘的记忆。

这是……她的。

“我从未见过这个人。”她喃喃自语,可心脏却如擂鼓般狂跳,“可为什么……我会觉得如此熟悉?”

她翻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这段影像,笔尖微微颤抖。多年以来,她始终以为自己是清溪镇孤儿,被前任守者收养长大。她的父母死于战乱,墓碑立在村东荒坡,每年清明她都会去祭拜。可此刻,那尼姑的声音却像一把钥匙,轻轻撬开了某扇尘封已久的门。

她想起五岁那年做过的梦??漫天战火中,母亲抱着她冲进庙门,将她交给一位僧人,只留下一句:“替我护住这孩子,她是林家最后一脉。”

林?

她姓阿,不姓林。

可启明也姓林。

她猛然回头,望向山下那棵老桃树,心跳几乎停滞。

难道……她与启明,本就是同根之人?

翌日清晨,她没有去学堂,而是径直走向启明的房间。他正在整理一批新到的“心声录”,见她神色异常,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

“怎么了?”他问。

阿芸深吸一口气,将昨夜所见完整说出。

启明听完,久久沉默。良久,他起身走进内室,取出一只尘封多年的木匣。那是父母遗留的遗物之一,他曾说里面只有几件旧衣和一本残破家谱,从未细看。

此刻,他缓缓打开。

泛黄的纸页上,赫然写着三代族谱:

>林远(父)

>┣━林昭娘(女,失踪)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