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红楼琏二爷 > 第979章 痛(第2页)

第979章 痛(第2页)

朝野震惊。宁桓震怒,召集群臣议事。

贾琏当庭呈上新证据:包括商队供词、截获教材清单、以及一份由蒙古部落首领亲笔所写的抗议信??原来这些教材并非强行灌输,而是当地牧民主动请求引进,只为让女儿也能读书识数。扎尔泰此举,实为断人前途。

“陛下,”贾琏跪地陈辞,“今有藩王以‘守礼’为名,行割据之实;以‘正统’自居,却毁我国民根基。他不让女子读书,是因为他知道,一旦她们睁开眼睛,就不会再相信什么‘天生贵贱’!他怕的不是女人写字,是他那一套谎言会被戳穿!”

殿中鸦雀无声。

最终,宁桓拍案而起:“传朕旨意:削扎尔泰亲王爵位,贬为庶人,押解回京受审。其所辖之地,改设行省,由中央直管。凡抗拒女学推行者,无论官民,一律严惩不贷!”

圣旨下达当日,北方多地爆发民众抗议。一些原本沉默的蒙古贵族站出来支持女学,称“草原上的鹰,不分雌雄都能飞”。更有年轻女子骑马奔赴军营,要求加入新成立的“边疆女子巡防队”,守护教育权利。

战事并未爆发,因为民心已失。扎尔泰孤立无援,终在押解途中服毒自尽。临死前留下遗书:“吾非败于刀兵,而败于人心。”

此事平息后,朝廷趁势推进改革。教育部正式更名为“国民启蒙院”,职能扩大至全民扫盲与职业教育。贾琏被任命为首任院长,提出“三年扫盲百万,十年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全国各地掀起办学热潮,连偏远苗寨都建起了“火塘学堂”??夜间点起篝火,妇女围坐学习,孩子们趴在母亲膝上描红练字。

而最令人瞩目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即将举行:首届全国女子科举。

消息公布那天,报名人数突破十万。从江南绣娘到塞北牧女,从官宦千金到市井孤女,皆可凭才学争榜。试题由宁桓亲自拟定,首题便是:“女子何须拘于内?试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考场设于贡院,但特别增设女性专用通道与休息区。贾琏亲自巡视设施,检查每一处细节:是否有干净饮水?是否备有应急药物?是否有专人保护考生安全?他在一处角落停下脚步,看见墙上被人悄悄刻了一行小字:“我能行。”

他久久伫立,唤来工匠:“别擦掉。让它留着。”

开考当日,天未亮,贡院外已排成长龙。许多考生是第一次进城,穿着洗得发白的衣裳,背着粗布包袱,里面装着砚台、毛笔和干粮。有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前来,自称七十二岁,要考“明经科”。监考官犹豫,问她为何这般年纪还要应试。

她答:“我活了七十多年,天天被人叫‘老婆子’,连名字都没人记得。我想让我孙子看看,他奶奶也有个名字,叫赵秀英。”

全场肃然。

三日考毕,试卷如雪片般送至评阅所。贾琏参与初审,翻到一份答卷时,不禁怔住。那是一位贵州山区考生所写,通篇方言夹杂错字,却情感真挚,逻辑清晰。她在文中写道:“我家住在山上,走路要走一天。老师来了,住在牛棚里教我们。她说,知识不怕远,只怕心不肯动。我现在会写‘山’字了,还想学会写‘海’。我没见过海,但我相信它很大,就像我们的未来。”

贾琏提笔,在卷首写下四个大字:“录取,优先分配至师资培训计划。”

放榜那日,长安街万人空巷。金榜张贴于尚书省门前,无数女子扶老携幼前来查看。第一名是一位山东农妇,丈夫早亡,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白天种地,夜里挑灯苦读。她站在榜前,手指颤抖地抚过自己的名字,突然蹲下身嚎啕大哭:“爹……娘……你们说女子读书没用……可我……我中了啊……”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与泪水交织的浪潮。

三个月后,新科女官陆续赴任。有人成为县衙主簿,有人进入水利司参与河工设计,还有两人被派往海外使团,担任外交翻译。最让人惊喜的是,其中一位名叫沈兰的考生,竟被任命为大理寺推官??这是历史上首位女性法官。

她的第一桩案子,便是审理一名贵族男子虐待继女案。那人傲慢宣称:“我家家务,轮不到外人管!”沈兰当庭回应:“今日你打的是你家女儿,明日你就能杀的是你家奴仆。今日你不服国法,明日就没人守王纲。这不只是家务,这是正义的开端。”

判决书下达后,百姓争相传抄。有人说:“这一纸判词,胜过十年教化。”

年底大典上,宁桓宣布将每年三月定为“启智月”,全国放假三日,举办读书节、演讲赛、技能展。皇宫开放一日,允许平民女子入宫参观,并与皇帝共进素斋。贾琏受邀致辞,他站在乾清宫前的台阶上,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面孔,轻轻开口:

“你们知道吗?一年前,还有人说这个世界不会变。他们说女人天生不如男,说我们撑不起一片天。可今天,你们站在这里,本身就是答案。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燎原的星火。”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坚定:“也许将来,有人会忘记我们的名字,会抹去我们的足迹。但只要还有一个女孩能在黑夜中点亮油灯读书,只要还有一个母亲能写下给孩子的第一封信,这场火,就永远不会熄。”

掌声如雷,久久不息。

典礼结束后,贾琏独自登上景山。暮色四合,整座京城笼罩在温柔的霞光之中。远处,一所新建的女子技工学校正在施工,工地上飘扬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八个大字:“手握铁笔,心向光明。”

他忽然感到一阵疲惫,却又无比踏实。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黛玉来了。她递过一件披风,轻声道:“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他望着远方,“那些没能看到这一天的人??王文湛、那位布依族少女、还有无数默默死去的无名女子。她们才是真正的先驱。”

黛玉靠在他肩上:“所以我们要活得更久一点,替他们看见更多。”

风吹起她的发丝,也吹动了山下的旗帜。那一抹红色,在夕阳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民族正在苏醒的灵魂。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