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阎王下山 > 第1970章 他逃了(第2页)

第1970章 他逃了(第2页)

皇帝看完,久久不语。良久,提笔朱批八字:“民有所呼,天必应之。”

他又命人取来一幅画卷,缓缓展开??正是当年梦中所见,白衣人立于龙椅之后,目光平静却不容回避。他盯着画看了许久,忽然起身,亲自将画挂于养心殿正壁,面对御座。

“从今往后,”他对满朝文武道,“朕治天下,须与他共坐。”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有人惶恐,有人敬仰,更多人只是默默回到家中,在堂前点亮一盏小灯。

这一夜,九州万里,灯火通明。

而在南岭旧祠堂,那盏白灯笼依然不灭。一位少女跪在灯前,双手捧着一张纸条,声音坚定:“我要为父亲讨回公道。他因揭露矿难真相,被权贵派人推下山崖,对外宣称失足。我知道他们不会查,所以我来了。”

她连续七夜点灯,风雨无阻。

第七日子时,灯焰再次转青,凝成人形。但她并未乞求复仇,而是低声说道:“若他们已悔,请让他们赎罪;若他们不肯,请让我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哪怕失败,我也愿继续点灯。”

话音刚落,一朵梅花自虚空飘落,落在她掌心。她睁开眼,手中已多了一枚温润玉牌,正面刻着“信”字。

她不知道的是,千里之外,一名正在审案的官员忽然胸口发热,低头一看,袖中珍藏多年的伪制玉牌竟自行碎裂。他脸色惨白,当晚便写下供词,主动投案,交代了十五年前参与掩盖矿难的全过程。

这不是奇迹,而是因果。

点灯会总部,现任执灯使首领站在高台之上,望着各地传来的讯息,神情凝重。近年来,虽正义渐兴,但人心复杂依旧。有人借点灯之名行勒索之事,也有地方豪强伪造“已解决”文书欺瞒百姓。更有甚者,某些权贵开始培养“假点灯者”,专门驳回不利申诉,企图操控舆论。

他知道,光明越是炽烈,阴影就越想吞噬它。

于是,他在英烈碑前焚香立誓:“我们不求万民称颂,只求无愧初心。若有朝一日点灯会堕落,那就让它毁灭吧??但在此之前,我会亲手点燃最后一盏灯,照出所有藏污纳垢之处。”

当晚,他梦回童年。那时他还只是个流浪儿,饿倒在街头,被人踢打辱骂。直到有一天,一位白衣人停下脚步,蹲下身来,递给他一个热馒头,说:“活着,才有希望。”

他醒来时,枕边湿了一片。

翌日清晨,他发布新规:所有点灯案件必须公开进度,接受全民监督;每名执灯使任期不得超过五年,期满轮换;设立“反噬机制”??任何滥用职权者,其玉牌将反噬自身,承受同等冤屈。

有人反对,认为此举削弱效率。但他只回了一句:“宁可慢一点,也不能错一次。”

岁月无声流淌。

十年后,一名少年在西北边陲点燃灯火,控诉戍边将士克扣军饷、虐待新兵。此案经点灯会使核查属实,牵扯出背后庞大的利益链条,甚至涉及两名皇子。朝廷震怒,连贬十七名高官。

而在庆功宴上,那位年轻的执灯使却独自离开,走到长城烽火台边,点燃一盏孤灯。

风吹灯晃,他轻声道:“我小时候,常听爷爷讲守夜人的故事。他说那人从不杀人,但从不让恶人逍遥。我一直不信,直到那天看见你站在雪地里,把一个冻僵的孩子抱进帐篷……你没说话,可我知道是你。”

风停了,灯焰骤然明亮。

他回头,身后空无一人,唯有一片梅花静静落在石阶上,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他笑了,吹灭灯火,转身离去。

多年以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仍会在夜晚抬头看星。他们知道,天上未必有神,但地上一定有人在行走。那些默默登记冤情的书吏,那些跋涉千里的执灯使,那些敢于在墙上报下名字的普通人??他们都是灯的一部分。

而每当冬夜来临,清漪书院的梅树总会如期盛开。孩子们围着大树诵读校训:“当你停下脚步问一句‘为什么’,这个世界就会好一点点。”

有个小女孩仰头问道:“先生,如果没人回答呢?”

老师蹲下身,指着树梢最亮的那朵花,柔声道:“那你就成为那个回答的人。”

春风拂过,花瓣纷飞。

其中一片越过山河,落在一座无名墓碑前。碑上无字,唯有一枚锈迹斑斑的钥匙插在土中。远处,一名白发老人缓缓走近,放下一束野菊,低语:“师兄,我替你看完了这百年江湖。你说得对,只要还有人愿意点灯,阎王……就永远下得来山。”

他转身离去,背影佝偻,步履蹒跚。

可就在他走后不久,那枚锈钥忽然微微颤动,随即沉入土中,消失不见。

天空再次飘起细雨,夹杂着零星花瓣。雨滴落在泥土上,发出极轻的声响,像是某种古老的锁扣,正在缓缓开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